Talk:张季鸾
外观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张季鸾曾於2009年6月4日通过新条目推荐投票,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
新条目推荐
[编辑]- ~移動自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最後修訂)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哪位著名时事评论员在去世后均获得了国共两党极高规格的赞誉?--疯行天下 (留言) 2009年6月3日 (三) 01:06 (UTC)
- (+)支持--試後不適症 (留言) 2009年6月3日 (三) 02:57 (UTC)
- (+)支持--Hamham (留言) 2009年6月3日 (三) 04:27 (UTC)
- (!)意見,生平部分顺序有点介绍混乱,部分内容可否移到家庭?涉足新闻业部分有待进一步维基化,大公报时期座上宾部分表达混乱。因此暂时观望。—奔流沙|(留声机) 2009年6月3日 (三) 10:37 (UTC)
- (!)意見:「民国时期」是大陸中心的用語,請避免。--百楽兎 2009年6月3日 (三) 14:41 (UTC)
- (+)支持—Hoising (留言) 2009年6月3日 (三) 15:34 (UTC)
- (+)支持—黑暗魔君 (留言) 2009年6月3日 (三) 20:22 (UTC)
- (+)支持—LUFC~~Marching on Together 2009年6月4日 (四) 05:18 (UTC)
- (+)支持—Iflwlou [ M { 2009年6月4日 (四) 06:49 (UTC)
- ~移動完畢~--冻僵的河蟹talk·+ 2009年6月4日 (四) 13:59 (UTC)
痛念张季鸾先生
[编辑]痛念张季鸾先生 成柏仁
(1941年9 月8 日)
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先生,不幸于本月6 日晨,痛逝重庆,国内上下人士,无不同声悼惜!认为是抗战时期,国家民族之重大损失!记者交张先生三十年,在平津东沪西安各地,时相过从,契好无间。近几年来,记者创办本报,先生亦为董事之一,提携指导,关切逾恒,故虽间隔万里,而函电之往还,如同觌面。今者墨汁未干,而人已作古,记者之悲痛,盖有非言语可以形容者!然而先生往矣,先生对国家民族之热情挚爱,对抗战建国之胸怀抱负,容有非局外人所能尽悉者,用特勉抑悲怀,一述先生之荦荦大节,使国人对先生,更能有深刻之认识,而痛念斯人之死,真为国家民族之大不幸也,呜呼! 先生以文章报国,以书生论政。30年来,尤其是抗战四年以来,所发抒之崇论谠议,精辟透彻,在国人心目中,固已留有极深刻之印象。但记者可以断言,此特先生忠耿胸怀之一部分耳,其他大关节、大议论、大计划,隔于情势,限于环境,为国人所未尽悉,为党派所谅解者,盖不知其凡几也。先生以和平淡泊之情怀,日夜焦虑,思欲挽救国家民族之危亡患难,故凡关于全民族精诚团结问题,战时人力财力物力之合理征发问题,以及政治要清明,人心要收揽等之具体问题,对中枢地方各当局,或犯颜以直谏,或痛哭而陈辞,此中所收之效果,以挽之危机,所保全之人命物资,盖较之发表社评,敷陈政论,直有不可以数字计者。先生以忠愤耿耿之心,自能见谏于人,而听言施政之当局,究亦能谅先生纯洁无私之动机,而不虑其他。呜呼!时局尚在危机阶段,如先生者,实为政府国民一日不可或缺之诤友与导师,今竟撒手长逝矣,岂不大可痛哉! 先生居恒自誓,始终尽瘁报业,不作其他希冀。30 年前,以一记者献身,今日仍以一记者死去,心口如一,言行相孚,此为吾辈新闻从业员所最应矜式,而最应学步者。然先生于新闻界之号召贡献,绝不仅限乎此。远者无论矣,抗战以还,时闻先生建议主管当局,采取极开明极健全之新闻政策,病前时与记者函件探讨,今日各地舆论消沉症结所在。盖先生之意,以为全面抗战、全体性战争,新闻事业,实为战斗中最重要部门,对敌伪斗争,又居于先锋地位,若不能如此,则对内不足以振兴人心,动员民众,对外以颇难阻遏敌寇,争取友邦。故大公报之在全国,实居以领导群伦之地位,微先生之力,恐不克臻此。呜呼,言犹在耳,而志尚未伸,我贤明之政府当局,其当于全国舆论消沉之时,而特加之意乎?我英勇之新闻从业员,其亦念及抗建大业之艰巨,而思有所奋发乎?念及季鸾先生,盖不禁有身世凄凉之感矣! 先生隶籍陕西,对故乡特别关切,抗战以还,时时督励亲友,发扬秦人传统之斗争精神,出力出钱,协助政府,拥护领袖,以勤劳增生产,以牺牲求胜利,并分函朋侪,广征民间痛苦情形,思欲奋其全力,多所救济。不意筹划方在开始,而先生竟奄忽消逝,今后能为吾省民请命者,果谁赖呼?此尤大可悲痛者矣!先生幼时,受学于关中大儒刘古愚先生,深得昔时秦人重经学,尚气节之微旨,故能卓尔独立,极接近政权而不为政权所囿,努力本位事业,而屹然有所树立,以视挽近之悠悠者,招之即来,挥之又去,直不可以道里计矣。 呜呼,先生蜚声于国内外之新闻界,其言行之可以矜式后学,为国家增光辉者,均深印于国人之脑海。无俟记者之喋喋,谨记先生潜德幽光之不易为人所发现者。念及三十年之老友,盖不禁涕泗之滂沱矣!
(原载1941年9月8 日《秦风日报》,成柏仁撰写的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