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外观
(重定向自香港特色街道列表)
香港交通四通八達,錯綜複雜,街道眾多,根據地政總署的紀錄,已經刊憲命名及年代太久遠而沒有刊憲命名的公共街道,再加上沒有刊憲命名的私家街道,共有逾1万5千條。[1]至2017年9月,道路的長度共達2,107公里。而香港街道的名稱亦五花八門。由於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當中有部份街道名稱以英國地名或人名而命名,不过在英国治下,亦有不少街道以中國地方名或城市名来命名,这种中西文化滙聚,互相包容,亦成为香港的特色的一部分;此外,有些街道名稱則以一些吉祥的用語或字眼來命名。亦有不少是以香港開埠以來各行各業的興起及當地社區的發展而配合上的街道名稱。
以英國王室貴族成員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租庇利街 | Jubilee Street | 中環 | 以英女皇維多利亞(Queen Victoria)命名。由於「皇后」與「女皇」同為Queen,因而出現誤譯(亦有與清朝皇帝區分而故意譯為「皇后」的說法)。租庇利街的英文「Jubilee」意指「禧年」,此處意為紀念維多利亞登基五十周年的「金禧」。域多利道早於1897年開始修築,為慶祝維多利亞登基六十周年,當局於興建時豎立奠基石紀念,並將道路命名為「Victoria Jubilee Road」,中文則譯為「域多利慶典道」。金鐘道在1968年前是皇后大道東的一部分 |
域多利皇后街 | Queen Victoria Street | ||
皇后大道中 | Queen's Road Central | ||
皇后大道東 | Queen's Road East | 灣仔 | |
皇后大道西 | Queen's Road West | 西環 | |
皇后街 | Queen Street | 上環 | |
金鐘道 | Queensway | 金鐘 | |
域多利道 | Victoria Road | 堅尼地城/薄扶林 | |
亞厘畢里 | Albert Path | 中環 | 以維多利亞女皇夫婿亞厘畢親王(Prince Albert)命名 |
下亞厘畢道 | Lower Albert Road | ||
上亞厘畢道 | Upper Albert Road | ||
干諾道中 | Connaught Road Central | 以維多利亞女皇的第三子干諾公爵(Duke of Connaught)命名 | |
干諾道西 | Connaught Road West | 西環 | |
京士柏山道 | King's Park Hill Road | 京士柏 | 以英皇愛德華七世(King Edward VII)命名 |
京士柏道 | King's Park Rise | ||
記利佐治街 | Great George Street | 銅鑼灣 | 街道以在倫敦西敏的同名街道而命名,而該倫敦街道則是以英皇佐治二世的暱稱Great George命名[2] |
英皇道 | King's Road | 東區 | 英皇道於1935年道路落成,當時為紀念當時英皇佐治五世銀禧大典,便將原部分的筲箕灣道更名為「英皇道」 |
告士打道 | Gloucester Road | 灣仔 | 以英皇佐治五世的第三子告士打公爵(Prince Henry William Frederick Albert, Duke of Gloucester)命名 |
太子道東 | Prince Edward Road East | 九龍城 | 以英皇愛德華八世命名(King Edward VIII)命名。太子道原名「宜華徑」,1922年4月6日,當時身為皇儲的愛德華皇子(Prince Edward)到訪香港,參觀了這條主要道路的興建工程。為紀念此事,香港政府將道路命名為「愛德華皇子道」,其後又被改為「英皇子道」。後來為免與東區的英皇道兩者混淆,再改為「太子道」 |
太子道西 | Prince Edward Road West | 旺角 | |
伊利沙伯醫院路 |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Road | 京士柏 | 因伊利沙伯醫院,此兩條街道間接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命名 |
伊利沙伯醫院徑 |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Path | ||
愛丁堡廣場 | Edinburgh Place | 中環 | 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夫婿愛丁堡公爵(Duke of Edinburgh)命名 |
公主道 | Princess Margaret Road | 何文田 | 以英皇佐治六世的女兒瑪嘉烈公主(Princess Margaret)命名。公主道原名楠道,1966年3月1日,瑪嘉烈公主訪問香港,適逢楠道的延長工程完成。為紀念此事,香港政府將楠道改名為「公主道」 |
瑪嘉烈醫院道 | 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 Road | 葵涌 | 因鄰近的瑪嘉烈醫院而得名,間接紀念瑪嘉烈公主 |
咸美頓街 | Hamilton Street | 油麻地 | 以首任北愛爾蘭總督咸美頓公爵(James Albert Edward Hamilton, 3rd Duke of Abercorn)命名 |
以香港總督名字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砵典乍街 | Pottinger Street | 中環 | 以第一任港督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命名 |
摩星嶺徑 | Mount Davis Path | 摩星嶺 | 以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命名 |
摩星嶺道 | Mount Davis Road | ||
爹核士街 | Davis Street | 堅尼地城 | |
般咸道/般含道 | Bonham Road | 西半山 | 以第三任港督文咸爵士(Sir Samuel George Bonham)命名 |
文咸東街 | Bonham Strand | 上環 | |
文咸西街 | Bonham Strand West | ||
寶靈街 | Bowring Street | 佐敦 | 以第四任港督寶靈爵士(Sir John Bowring)命名。寶靈街原名「第八街」,1909年改為今名 |
寶靈頓道 | Bowrington Road | 灣仔 | |
羅便臣道 | Robinson Road | 半山區 | 以第五任港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Sir Hercules Robinson,後通稱樂善美勳爵 Lord Rosmead)命名 |
樂善美道 | Rosmead Road | 歌賦山 | |
麥當勞道/麥當奴道 | Macdonnell Road | 半山區 | 以第六任港督麥當奴爵士(Sir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命名 |
堅彌地城海旁 | Praya, Kennedy Town | 堅尼地城 | 以第七任港督堅尼地爵士(Sir Arthur Kennedy)命名 |
堅彌地城新海旁 | New Praya, Kennedy Town | ||
堅尼地道 | Kennedy Road | 灣仔 | |
堅彌地街 | Kennedy Street | ||
堅尼地台 | Kennedy Terrace | 半山區 | |
軒尼詩道 | Hennessy Road | 灣仔 | 以第八任港督軒尼詩爵士(Sir John Pope Hennessy)命名 |
寶雲道 | Bowen Road | 灣仔 | 以第九任港督寶雲爵士(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命名 |
寶雲徑 | Bowen Drive | ||
德輔道中 | Des Voeux Road Central | 中環 | 以第十任港督德輔爵士(Sir George William Des Vœux)命名。德輔道原稱「寶靈海旁」,屬第四任港督寶靈倡議的寶靈填海計劃。然而因為部分英國商人的反對,工程進展緩慢。德輔上任後,決定繼續進行填海計劃。在1890年至1904年,中環填海得出57英畝土地。為了紀念德輔,「寶靈海旁」更名德輔道。另外位於紅磡的漆咸道原名「德輔道」,1890年改稱「漆咸道」 |
德輔道西 | Des Voeux Road West | 西環 | |
彌敦道 | Nathan Road | 油尖旺區 | 以第十三任港督彌敦爵士(Sir Matthew Nathan)命名。彌敦道原名「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以紀念1861年1月19日下午3時前來接管九龍半島的第五任港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後來為避免此路與香港島的同名街道混淆,1909年,香港政府決定把該道路更名為彌敦道,以紀念擴建該路的香港總督彌敦爵士 |
盧吉道 | Lugard Road | 太平山 | 以第十四任港督盧吉男爵(Frederick John Dealtry Lugard, 1st Baron Lugard)命名 |
梅道 | May Road | 半山區 | 以第十五任港督梅含理爵士(Sir Francis Henry May)命名 |
司徒拔道 | Stubbs Road | 灣仔峽 | 以第十六任港督司徒拔爵士(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命名。司徒拔道原名「史塔士道」 |
金文泰道 | Clementi Road | 畢拉山 | 以第十七任港督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命名。另外位於金馬倫山的金夫人馳馬徑(Lady Clementi's Ride)是以金文泰的夫人(Marie Penelope Rose)命名的 |
金督馳馬徑 | Sir Cecil's Ride | 渣甸山 | |
貝璐道 | Peel Rise | 奇力山 | 以第十八任港督貝璐爵士(Sir William Peel)命名。貝璐道原名「鴨巴甸新道」,1960年改為今名 |
郝德傑道 | Caldecott Road | 琵琶山 | 以第十九任港督郝德傑爵士(Sir Andrew Caldecott)命名 |
羅富國徑 | Northcote Close | 薄扶林 | 以鄰近的羅富國教育學院命名,間接以第二十任港督羅富國爵士(Sir Geoffry Alexander Stafford Northcote)命名 |
呈祥道 | Ching Cheung Road | 深水埗區/葵青區 | 以第二十四任港督戴麟趾爵士(Sir David Clive Crosbie Trench)命名,取自吉祥古語「麟趾呈祥」 |
麥理浩徑 | MacLehose Trail | 北潭涌至屯門 | 以第二十五任港督麥理浩男爵(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命名 |
衛奕信徑 | Wilson Trail | 赤柱至南涌 | 以第二十七任港督衛奕信男爵(David Clive Wilson, Baron Wilson of Tillyorn)命名 |
以港英官員名字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安達臣道 | Anderson Road | 大上托/秀茂坪 | 以港英政府倉庫管理員威廉·安達臣(William John Anderson)命名。安達臣道原名「晏打臣道」 |
柯士甸路 | Austin Avenue | 尖沙咀 | 以港英輔政司柯士甸(John Gardiner Austin)命名 |
柯士甸道 | Austin Road | ||
柯士甸道西 | Austin Road West | ||
柯士甸山道 | Mount Austin Road | 太平山 | |
布力架街 | Braga Circuit | 嘉多利山 | 以土生葡萄牙裔商人布力架(José Pedro Braga)命名。布力架是傳媒工作者及政治家,曾任立法局首位葡籍非官守議員、潔淨局非官守局紳,以及中華電力主席等職 |
蒲魯賢徑 | Brewin Path | 太平山 | 以港英署理輔政司蒲魯賢(Arthur Winbolt Brewin)命名 |
必列者士街 | Bridges Street | 上環 | 以港英律政司必列者士(William Thomas Bridges)命名。必列者士在1851年來香港,成立的近律師事務所,之後被任命為律政司。必列者士街原名「咇列啫士街」,1958年改為今名 |
堅道 | Caine Road | 半山區 | 以港英署理香港總督、首位裁判官威廉·堅恩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命名 |
堅巷 | Caine Lane | ||
歌連臣角道 | Cape Collinson Road | 柴灣 | 以英國皇家測量工程師歌連臣上校(Colonel Thomas Bernard Collinson)命名。歌連臣於1840年代考察香港島一帶 |
歌連臣街 | Collinson Street | 堅尼地城 | |
吉席街 | Catchick Street | 以香港亞美尼亞裔商人吉席·遮打爵士(Sir Catchick Paul Chater)命名。遮打自1887年至1905年出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曾發起卑路乍灣新填海計劃,因此吉席街以他的名字命名。吉席街原稱「遮打街」,後改名「吉直街」,及後於1909年改名為「吉席街」。另外位於尖沙咀的北京道原本命名為「遮打道」,以紀念發展該區的遮打。後來為避免與1904年落成的中環遮打道混淆,所以於1909年3月尖沙咀的「遮打道」改為「北京道」 | |
遮打道 | Chater Road | 中環 | |
漆咸徑 | Chatham Path | 半山區 | 以港英工務司漆咸(William Chatham)命名。漆咸道於1888年落成,當時命名為「德輔道」。1890年,由於當時計劃將「德輔道」給予香港島北部當時新建成的道路使用,因此改以當時工務司漆咸命名 |
漆咸圍 | Chatham Court | 紅磡 | |
漆咸道北 | Chatham Road North | ||
漆咸道南 | Chatham Road South | ||
急庇利街 | Cleverly Street | 上環 | 以港英第二任測量總監急庇利(Charles Saint George Cleverly)命名 |
都爹利街 | Duddell Street | 中環 | 以港英政府拍賣官都爹利(George Duddell)命名 |
菲林明道 | Fleming Road | 灣仔 | 以港英輔政司菲林明爵士(Sir Francis Fleming,任期1890年─1892年)命名。菲林明道原名「勳寧道」 |
歌頓道 | Gordon Road | 天后 | 以香港警察樂隊音樂總監兼前警察隊長哥頓命名 |
吉士笠街 | Gutzlaff Street | 中環 | 以郭士立牧師(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命名。1843年香港開埠之後,郭士立曾擔任香港總督砵甸乍的中文秘書 |
禧利街 | Hillier Street | 上環 | 以港英助理裁判官禧利(Charles Batten Hillier)命名 |
伊榮街 | Irving Street | 銅鑼灣 | 以港英教育司伊榮(Edward Alexander Irving)命名 |
謝斐道 | Jaffe Road | 灣仔 | 以港英工程師謝斐(Daniel Joseph Jaffé)命名 |
莊士敦道 | Johnston Road | 以英國副駐華商務總監、香港護理行政官莊士敦(A. R. Johnston)命名。莊士敦道原名「海旁東」(Praya East) | |
駱克道 | Lockhart Road | 以港英輔政司駱克爵士(Sir James Haldane Stewart Lockhart)命名 | |
擺花街 | Lyndhurst Terrace | 中環 | 以曾三度出任英國大法官的英國律師麟檄士男爵(John Singleton Copley, 1st Baron Lyndhurst)命名 |
馬師道 | Marsh Road | 灣仔 | 以港英輔政司馬師爵士(Sir William Henry Marsh)命名 |
孖庶街 | Marsh Street | 紅磡 | |
孖沙街 | Mercer Street | 中環 | 以港英輔政司孖沙(William Thomas Mercer)命名 |
加列山道 | Mount Kellett Road | 奇力山 | 以英國海軍測量工程師奇力(Kellett)命名 |
柯布連道 | O'Brien Road | 灣仔 | 以港英輔政司柯布連(George Thomas Michael O'Brien)命名 |
重士街 | Jones Street | 大坑 | 以殖民地工務司重士(Patrick Nicholas Hills Jones)命名 |
華倫街 | Warren Street | 以殖民地工務司華倫(Charles Edward Warren)命名 | |
布朗街 | Brown Street | 以殖民地工務司布朗(Samuel Brown)命名 | |
京街 | King Street | 以殖民地工務司經亨利(Thomas Henry King)命名 | |
施弼街 | Shepherd Street | 以殖民地工務司施弼(Bruce Shepherd)命名 | |
安庶庇街 | Ormsby Street | 港英衞生司安庶庇(Robert Daly Ormsby)命名 | |
白建時道 | Perkins Road | 渣甸山 | 以殖民地第十任工務司白建時(Thomas Luff Perkins)命名 |
祈禮士道 | Creasy Road | 以殖民地第十一任工務司祈禮士(Harold Thomas Creasy)命名 | |
谷柏道 | Cooper Road | 以殖民地第七任工務司谷柏(Francis Alfred Cooper)命名 | |
睦誠道 | Moorsom Road | 以殖民地第四任工務司睦誠(Lewis Henry Moorsom)命名 | |
軒德蓀道 | Henderson Road | 以殖民地工務司軒德蓀(Richard McNeil Henderson)命名 | |
衛信道 | Wilson Road | 以港英第三任測量總監衛信(Wilberforce Wilson)命名 | |
高士美道 | Goldsmith Road | 以殖民地政府工程司高士美(Henry Edward Goldsmith)命名 | |
包華士道 | Purves Road | 以殖民地第七任工務司包華士(Alexander Bruce Purves)命名 | |
布思道 | Boyce Road | 以殖民地第九任工務司布思(Edward Audley Boyce)命名 | |
裴樂士道 | Price Road | 以殖民地第五任工務司裴樂士(John MacNeile Price)命名 | |
畢打街 | Pedder Street | 中環 | 以港英首位船政司必打(William Pedder)命名。畢打街原稱「必打街」 |
普樂道 | Pollock's Path | 歌賦山 | 以港英署任律政司、立法局及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普樂爵士(Sir Henry Edward Pollock)命名。普樂道原名「丹墀道」(Tanderagee Road),1960年改為今名 |
林士街 | Rumsey Street | 上環 | 以港英船政司林士(Robert Murray Rumsey)命名 |
羅素街 | Russell Street | 銅鑼灣 | 以港英庫政司羅素(James Russell)命名。羅素街原名「喇士利街」 |
施勳道 | Severn Road | 歌賦山 | 以港英輔政司施勳爵士(Sir Claud Severn)命名 |
些利街 | Shelley Street | 中環 | 以港英核數官些利(Adolphus Edward Shelley)命名 |
史釗域道 | Stewart Road | 灣仔 | 以港英輔政司史釗域(Frederick Stewart)命名 |
十間 | Stewart Terrace | 太平山 | |
譚臣道 | Thomson Road | 灣仔 | 以港英庫政司譚臣(Alexander MacDonald Thomson)命名 |
活道 | Wood Road | 以港英按察司活約翰(John Roskruge Wood)命名 |
以英軍軍官名字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愛秩序灣道 | Aldrich Bay Road | 筲箕灣 | 以英國軍愛秩序少校(Major Edward Aldrich)命名。他於1842年到達香港負責制訂英軍的防守計劃,整頓軍紀效果顯著 |
愛秩序街 | Aldrich Street | ||
白加道 | Barker Road | 太平山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及曾署理香港總督的白加將軍(General Sir George Digby Barker)命名。白加道原名「北架道」 |
卑路乍街 | Belcher's Street | 西環 | 以英國海軍軍官愛德華·卑路乍上將(Admiral Sir Edward Belcher)命名。卑路乍於1841年測量維多利亞港,街道用以紀念他對早期香港防守所作的貢獻 |
布力徑 | Black's Link | 灣仔峽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布力少將(Major-General Sir Wilsone Black)命名。布力徑原名「堡壘徑」 |
波老道 | Borrett Road | 金鐘半山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波老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Sir Oswald Cuthbert Borrett)命名 |
樂活道 | Broadwood Road | 跑馬地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樂活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Robert George Broadwood)命名。樂活道原名「布律活道」 |
金馬倫里 | Cameron Lane | 尖沙咀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及署理香港總督的金馬倫少將(Major-General William Gordon Cameron)命名 |
金馬倫道 | Cameron Road | ||
金馬麟山道 | Mount Cameron Road | 金馬倫山 | |
閣麟街 | Cochrane Street | 中環 | 以英國海軍總司令閣麟上將(Admiral Thomas Cochrane, 10th Earl of Dundonald, 1st Marquess of Maranhão)命名 |
鶴咀道 | Cape D'Aguilar Road | 鶴咀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及第一任香港副總督德己立少將(Major-General Sir George Charles D'Aguilar)命名。德己立街原名「德忌笠街」,1963年改為今名 |
德己立街 | D'Aguilar Street | 中環 | |
結志街 | Gage Street | 以英國海軍上將結志爵士(Admiral of the Fleet Sir William Hall Gage)命名 | |
加士居道 | Gascoigne Road | 京士柏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及末任副香港總督加士居少將(Major-General Sir William Julius Gascoigne)命名 |
歌賦山道 | Gough Hill Road | 歌賦山 | 以英軍統帥歌賦(Field Marshal Sir Hugh Gough, 1st Viscount Gough)命名 |
歌賦山里 | Gough Hill Path | ||
歌賦街 | Gough Street | 中環 | |
嘉咸街 | Graham Street | 以英軍軍官嘉咸中校(Lieutenant-Colonel Henry Hope Graham)命名 | |
夏慤道 | Harcourt Road | 金鐘 | 以英國海軍上將夏慤爵士(Admiral Sir Cecil Halliday Jepson Harcourt)命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率領英軍艦隊從日本接收回香港,並自1945年9月至1946年4月出任香港軍政府首長 |
克頓道 | Hatton Road | 西半山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克頓少將(Major-General Villiers Hatton)命名 |
西貢公路 | Hiram's Highway | 西貢 | 以當年指揮投降日軍修建此公路的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軍官K Potts命名。因為有傳K Potts非常喜歡進食一種名為「Hiram」的美國品牌香腸,因此被同袍戲稱為「Hiram K Potts」 |
新西貢公路 | New Hiram's Highway | ||
蘇杭街 | Jervois Street | 上環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及曾任副香港總督多年乍畏將軍(General Sir William Jervois)命名。蘇杭街舊稱「乍畏街」,由於乍畏街多數商店都是銷售蘇州、杭州的布疋絲綢及女性用品等,所以華人習慣稱之為「蘇杭街」 |
美利道 | Murray Road | 中環 | 以英國軍官美利爵士(Sir George Murray)命名。美利爵士從沒到過香港,但美利爵士和德己立父親是朋友,並曾經在軍中推薦過德己立。德己立因此以美利爵士的名字來命名 |
盧押道 | Luard Road | 灣仔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盧押少將(Major-General Charles Camac Luard)命名 |
柏架山道 | Mount Parker Road | 柏架山 | 以英國海軍司令柏架上將(Admiral of the Fleet Sir William Parker, 1st Baronet)命名 |
奶路臣街 | Nelson Street | 旺角 | 以英國海軍中將奶路臣子爵(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 1st Duke of Bronté)命名 |
白加士街 | Parkes Street | 油麻地 | 以英國駐華公使白加士爵士(Sir Harry Smith Parkes)命名 |
西摩道 | Seymour Road | 西半山 | 以英國海軍上將西摩爵士(Admiral Sir Michael Seymour)命名 |
西摩臺 | Seymour Terrace | ||
士他花利街 | Staveley Street | 中環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及署任港督士他花利中將(Lieutenant-General William Staveley)命名 |
雲地利道 | Ventris Road | 跑馬地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雲地利少將(Major-General Francis Ventris)命名 |
威非路道 | Whitfield Road | 天后 | 以駐港英軍總司令威菲路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Henry Wase Whitfield)命名 |
以英國官員名字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鴨巴甸街 | Aberdeen Street | 中環 | 以英國第三十四任首相第四代阿伯丁伯爵喬治·漢密爾頓-戈登伯爵(George Hamilton-Gordon, 4th Earl of Aberdeen)命 |
弼街 | Bute Street | 旺角 | 以英國第七任首相標得伯爵(John Stuart, 3rd Earl of Bute)命名 |
加多近街 | Cadogan Street | 堅尼地城 | 以英國駐華大使賈德幹爵士(Sir Alexander George Montagu Cadogan)命名 |
加拿分道 | Carnarvon Road | 尖沙咀 | 以英國殖民地大臣加拿分伯爵(Henry Howard Molyneux Herbert, 4th Earl of Carnarvon)命名 |
登打士街 | Dundas Street | 旺角 | 以英國首位陸軍大臣登打士子爵(Henry Dundas, 1st Viscount Melville)命名 |
伊利近街 | Elgin Street | 中環 | 以英國駐中國專員伊利近伯爵(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 and 12th Earl of Kincardine)命名。伊利近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作為英國談判代表,全權公使隨軍至北京,談判《北京條約》,並下令焚燬圓明園。伊利近街紀念其訂立之《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 |
嘉蘭圍 | Granville Circuit | 尖沙咀 | 以英國殖民地大臣加連威老伯爵(Granville George Leveson Gower, 2nd Earl Granville)命名。1981年,原名「明光道」(Ming Kwong Road)的尖沙咀東填海區道路,併入加連威老道。 |
加連威老道 | Granville Road | ||
加連威老廣場 | Granville Square | ||
夏力道 | Harlech Road | 太平山 | 以英國國會議員夏力男爵(William Richard Ormsby-Gore, 2nd Baron Harlech)命名 |
金巴利道 | Kimberley Road | 尖沙咀 | 以英國殖民地大臣第一代金巴利伯爵(John Wodehouse, 1st Earl of Kimberley)命名 |
金巴利街 | Kimberley Street | ||
諾士佛臺 | Knutsford Terrace | 以英國殖民地大臣諾士佛子爵(Henry Thurstan Holland, 1st Viscount Knutsford)命名 | |
諾士佛階 | Knutsford Steps | ||
列堤頓道 | Lyttelton Road | 西半山 | 以英國殖民地大臣列堤頓(Alfred Lyttelton)命名 |
卑利街 | Peel Street | 中環 | 以英國第二十九及第三十一任首相羅伯特·皮爾爵士(Sir Robert Peel, 2nd Baronet)命名 |
碧街 | Pitt Street | 油麻地 | 以英國第十六及第十八任首相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命名 |
砵蘭街 | Portland Street | 旺角 | 以英國第十五及第二十任首相波特蘭公爵(William Henry Cavendish-Bentinck, 3rd Duke of Portland)命名 |
梳士巴利道 | Salisbury Road | 尖沙咀 | 以英國第四十四、第四十六及第四十九任首相梳士巴利侯爵(Robert Arthur Talbot Gascoyne-Cecil, 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命名。梳士巴利道原來的中文譯名按英文字母串法,稱作「疏利士巴利道」。然而,「Salisbury」的「i」是不發音的,所以政府於1970年代將該路的中文名稱改為「梳士巴利道」 |
士丹利街 | Stanley Street | 中環 | 以英國殖民地大臣士丹利伯爵(Edward George Geoffrey Smith-Stanley, 14th Earl of Derby)命名 |
士丹頓街 | Staunton Street | 以英國下議院議員士丹頓男爵(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 2nd Baronet)命名。士丹頓懂中文,曾在廣東的東印度公司工作,是一名中國通 | |
威靈頓街 | Wellington Street | 以英國第二十五及第二十八任首相威靈頓公爵(Field Marshal Arthur Wellesley, 1st Duke of Wellington)命名。他較為人熟悉的是在1815年滑鐵盧戰役中抗擊了法軍優勢兵力的進攻,最後在普軍的配合下擊敗拿破崙軍隊 |
以知名人士或機構名字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晏頓街 | Anton Street | 灣仔 | 以怡和洋行大班晏頓(Charles Edward Anton)命名 |
亞畢諾道 | Arbuthnot Road | 半山區 | 以亞畢諾家族成員命名。在殖民地時期年代,他曾經為香港服務。 |
巴丙頓道 | Babington Path | 以旗昌洋行(Shewan,Tomes & Co.)董事(1901年改名為CLP,後為Kadoorie所收購)巴丙頓(Anthony Babington)命名 | |
必嘉圍 | Baker Square | 紅磡 | 以九廣鐵路經理及首席工程師必嘉(Robert Baker)命名 |
必嘉街 | Baker Street | ||
碧荔道 | Bisney Road | 薄扶林 | 以印度貿易富商碧荔(Dhunjeebhoy Ruttonjee Bisney)命名 |
畢街 | Burd Street | 中環 | 以畢特洋行(John Burd Co.)命名[3] |
寶其利街 | Bulkeley Street | 紅磡 | 以黃埔船塢高級職員寶其利(Bulkeley)命名[4] |
巴路士街 | Burrows Street | 灣仔 | 以擁有該地段業權的美國公司Burrows and Sons命名 |
油街 | Oil Street | 北角 | 名稱來自鄰近的蜆殼北角油庫[5] |
蜆殼街 | Shell Street | ||
春秧街 | Chun Yeung Street | 以華僑糖商郭春秧命名 | |
曲街 | Cooke Street | 紅磡 | 以黃埔船塢職員Cooke命名 |
覺士徑 | Cox's Path | 佐敦 | 以擁有該地段業權的商人覺士(James Cox)命名。覺士在廣州從事毒品貿易,以走私及販賣鴉片圖利,後來到港做房地產交易,並於覺士道附近擁有大量物業 |
覺士道 | Cox's Road | ||
戴亞街 | Dyer Avenue | 紅磡 | 以黃埔船塢總經理 Robert Morton Dyer 命名 |
思高路 | Don Bosco Road | 長洲 | 以聖公會教宗、慈幼會創辦人聖若望·鮑思高(San Giovnni Melchiorre Bosco)命名 |
義德道 | Ede Road | 九龍塘 | 以九龍塘花園城市發展商九龍塘及新界發展公司東主,立法局議員義德(C. Montague Ede)命名 |
范信達道 | Fessenden Road | 九龍塘 | 以加拿大發明家范信達(Reginald Aubrey Fessenden)命名。范信達道原名「美玉道」(Mayo Road)。范信達以發明電台廣播而著名,並首次成功透過無線電播送第一套遠距離的音樂和口語的電台節目。1968年,「美玉道」改名為范信達道以紀念其 |
伊沙里 | Ezra's Lane | 中環 | 以上海猶太富商伊沙(Edward Isaac Ezra)命名。他曾從事不少慈善活動。 |
芬梨徑 | Findlay Path | 太平山 | 以山頂纜車及前山頂酒店創辦人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Alexander Findlay Smith)命名,又稱作芬尼徑和芬尼道 |
芬梨道 | Findlay Road | ||
機利士北路 | Gillies Avenue North | 紅磡 | 以黃埔船塢職員機利士(Gillies)命名 |
機利士南路 | Gillies Avenue South | ||
機利文街 | Gilman Street | 中環 | 以英資洋行Gilman & Bowman命名。Gilman & Bowman與仁記、渣甸及太古,合稱香港開埠時代的「英資四大洋行」 |
機利文新街 | Gilman's Bazaar | ||
基利路 | Greig Road | 鰂魚涌 | 以太古船塢第三任總工程師暨經理基利(Kenneth Edward Greig,1882-1965)命名 |
基利坊 | Greig Crescent | ||
機利臣街 | Gresson Street | 灣仔 | 以怡和洋行大班機利臣(William Jardine Gresson)命名 |
赫德道 | Hart Avenue | 尖沙咀 | 以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命名。赫德作為一個英國人服務於中國海關,任總稅務司達50年之久 |
何東道 | Ho Tung Road | 九龍塘 | 以昔日香港首富何東命名 |
堪富利士道 | Humphreys Avenue | 尖沙咀 | 以擁有該地段物業的堪富利士(Humphreys)家族命名 |
希慎道 | Hysan Avenue | 銅鑼灣 | 以希慎興業創辦人香港「鴉片大王」利希慎命名 |
昃臣道 | Jackson Road | 中環 | 以滙豐銀行司理昃臣爵士(Sir Thomas Jackson, 1st Baronet)命名 |
渣甸台 | Jardine Terrace | 渣甸山 | 以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創辦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命名 |
渣甸街 | Jardine's Bazaar | 銅鑼灣 | |
渣甸坊 | Jardine's Crescent | ||
怡和街 | Yee Wo Street | 銅鑼灣 | 以擁有該地段的怡和洋行命名 |
佐敦徑 | Jordan Path | 佐敦 | 以一位於20世紀初協助香港撲滅鼠疫的病理學家佐敦醫生(Dr G. P. Jordan)命名。佐敦道原名「第六街」及「加士居道南」,1909年改為今名 |
佐敦道 | Jordan Road | ||
嘉道理道 | Kadoorie Avenue | 加多利山 | 以中華電力創辦人艾利·嘉道理爵士(Sir Elly Kadoorie)命名。嘉道理家族在該處擁有大量物業,而其旗下中華電力的總部亦曾設於此。嘉道理道舊譯「嘉多利道」。 |
啟超道 | Kai Chiu Road | 銅鑼灣 | 以清末民初知名人士梁啟超命名。梁啟超原籍廣東新會,與該地段的業主利希慎是同鄉 |
啟德道 | Kai Tak Road | 九龍城 | 以大律師何啟及建築商區德二人之名各取一字命名。二十世紀初,兩人於九龍灣填海,以建成物業,並以啟德濱命名該地。後來,政府利用土地發展成機場,並命名為啟德機場。香港日佔時期,啟德濱被炸。香港重光之後,政府想保存啟德濱這個名稱,因此將鄰近機場的「寶崗道」改為「啟德道」,以作紀念 |
敬誠街 | Keswick Street | 銅鑼灣 | 以怡和洋行大班及香港置地創辦人占士·莊士頓·凱瑟克(James Johnstone Keswick)命名。敬誠街原名「奇士域街」 |
旭龢道 | Kotewall Road | 西半山 | 以香港富商羅旭龢爵士(Sir Robert Hormus Kotewall)命名。羅旭龢是第七任香港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 |
康山道 | Kornhill Road | 鰂魚涌 | 以當時太古集團一位德國人高層費迪南·康(Dr. Ferdinand Korn)而命名,該位置地名譯成康山,位於康山的主要道路亦命名為康山道 |
喇沙利道 | La Salle Road | 九龍塘 | 以該處的喇沙書院及喇沙小學主保聖人聖若翰·喇沙(St. Jean-Baptiste de la Salle)命名 |
蘭芳道 | Lan Fong Road | 銅鑼灣 | 以利希慎太太黃蘭芳命名 |
蘭杜街 | Landale Street | 灣仔 | 以怡和洋行大班David Landale命名 |
禮頓山道 | Leighton Hill Road | 跑馬地 | 以一間在1840年代於該處開設的禮頓洋行(Leighton Company)命名[6] |
禮頓里 | Leighton Lane | 銅鑼灣 | |
禮頓道 | Leighton Road | ||
李節街 | Li Chit Street | 灣仔 | 以擁有該地段的香港富商兼著名慈善家李陞之弟李節命名 |
李陞街 | Li Sing Street | 西營盤 | 以香港富商兼著名慈善家李陞命名。李陞曾參與創辦東華醫院 |
利源東街 | Li Yuen Street East | 中環 | 以擁有該地段的香港富商金利源命名 |
利源西街 | Li Yuen Street West | ||
鐵行里 | Tit Hong Lane | 當年為鐵行輪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總部。由於公司的英文名稱太長,街道英文名稱乃音譯自公司的中文名稱[7] [8] | |
樂善道 | Lok Sin Road | 九龍城 | 以香港慈善機構樂善堂命名 |
茂蘿街 | Mallory Street | 灣仔 | 以擁有該地段業權的美國公司Lawrence Mallory命名 |
馬可尼道 | Marconi Road | 九龍塘 | 以意大利電氣工程師古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命名。馬可尼道原名「高雅道」(Clare Road),1968年,為紀念馬可尼對廣播事業的貢獻,並且感謝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於1962年協助香港發展超短波廣播,政府便將此路命名為馬可尼道以作紀念 |
勿地臣街 | Matheson Street | 銅鑼灣 | 以怡和洋行大班兼創辦人詹姆士·馬地臣爵士(Sir James Nicolas Sutherland Matheson, 1st Baronet)命名 |
永愛道 | Misereor Road | 長沙灣 | 以德國天主教慈善團體Bischöfliches Hilfswerk Misereor命名。永愛道原名「慈善道」 |
麼地里 | Mody Lane | 尖沙咀 | 以印度商人麼地爵士(Sir Hormusjee Naorojee Mody)命名。麼地爵士曾經贊助巨資十五萬港元成立香港大學。麼地道原名「正義道」(Ching Yee Road),麼地里原名「正氣道」(Ching Hay Road),1981年改為今名 |
麼地道 | Mody Road | ||
麼地廣場 | Mody Square | ||
摩理臣山道 | Morrison Hill Road | 灣仔 | 以蘇格蘭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命名[9]。馬禮遜曾將《聖經》譯成中文,又編著《華英字典》,亦是英華書院創辦人。摩理臣山道原名「馬里信山道」 |
摩利臣街 | Morrison Street | 上環 | |
南丁格爾路 | Nightingale Road | 京士柏 | 以英國護士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命名。南丁格爾路位於伊利沙伯醫院前,所以以代表護士精神的南丁格爾命名 |
白沙道 | Pak Sha Road | 銅鑼灣 | 以明代著名思想家陳白沙命名。陳白沙原籍廣東新會,與該地段的業主利希慎是同鄉 |
百德新街 | Paterson Street | 銅鑼灣 | 以怡和洋行大班Sir John Valentine Jardine Paterson命名 |
波斯富街 | Percival Street | 銅鑼灣 | 以怡和洋行大班波斯富(Alexander Percival)命名 |
寶珊道 | Po Shan Road | 西半山 | 以保良局創辦人之一韋寶珊爵士(Sir Boshan Wei-Yuk)命名。韋寶珊是第四任(1914年–1917年)香港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 |
杯渡路 | Pui To Road | 屯門 | 以南北朝劉宋時代的佛教僧人杯渡禪師命名。當時的人不知他的姓名,但因他常以木杯放水中泛行渡海,故此稱其為「杯渡」 |
列拿士地臺 | Rednaxela Terrace | 半山區 | 路名的由來至今仍未有定論。一說是「Alexander」的倒拼,是紀念一名叫為亞歷山大(Alexander)的人,估計是由於當時負責翻譯街名是中國人,習慣由右向左書寫,因而把亞歷山大的英文倒轉翻譯,拼成「Rednaxela」。另一說是以1820年代一位自稱為「Rednaxela」,名為Robert Alexander Young的古典黑人民族主義者命名 |
山市街 | Sands Street | 堅尼地城 | 以山市上校(Captain George Underhill Sands)命名。1867年,他曾在西環設船塢。 |
沙燕橋 | Sand Martin Bridge | 沙田 | 以香港首支華人少年棒球隊沙燕隊命名 |
沙宣道 | Sassoon Road | 薄扶林 | 以英籍猶太富商兼滙豐銀行創行股東之一維克多·沙遜爵士(Sir Ellice Victor Sassoon, 3rd Baronet)命名 |
霎東街 | Sharp Street East | 灣仔 | 以大地産商夏普霎(Granville Sharp)命名[10] |
霎西街 | Sharp Street West | ||
肇堅里 | Shiu Kin Lane | 以香港企業家及慈善家兼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鄧肇堅爵士(Sir Shiu-kin Tang)命名 | |
壽山村道 | Shouson Hill Road | 壽臣山 | 以東亞銀行創辦人之一周壽臣爵士(Sir Shou-son Chow)命名。周壽臣是第六任香港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 |
壽臣山道東 | Shouson Hill Road East | ||
壽臣山道西 | Shouson Hill Road West | ||
梭椏道 | Soares Avenue | 何文田 | 由擁有該地段的葡萄牙人富商梭椏(Francisco Paulo de Vasconcellos Soares)命名,梭椏於1913年購入該地段並興建九龍花園城市,1919年完成土地平整工程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梭椏將區內三條新落成的道路命名為太平道、勝利道及自由道。而梭椏道、棗利亞道及豔馬道均以他本人及妻女命名。 |
棗梨雅道 | Julia Avenue | ||
豔馬道 | Emma Avenue | ||
太平道 | Peace Avenue | ||
勝利道 | Victory Avenue | ||
自由道 | Liberty Avenue | ||
聖佛蘭士街 | St. Francis Street | 灣仔 | 以天主教傳教士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命名。開埠初期,由澳門來港定居的葡萄牙人最早聚居於此,他們大多信奉天主教同時亦致力傳教。沙勿略希望到中國宣教,可惜最後並未達成心願[9] |
進教圍 | St. Francis Yard | 香港開埠初期,下環(今灣仔)屬較偏僻地區。當時政府在一幅山坡地開闢基督教和天主教墳場,給已逝的外籍人士下葬,因此有文獻認為此處為香港第一座有記載的墓地。到了1845年,因人口漸增,墳墓逐步遷往跑馬地,天主教會在墳場舊址興建房屋,租給貧窮教友居住,大都是由澳門來港工作的葡籍人士。他們將此區命名為「進教圍」,英文為 St. Francis Yard,可說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 | |
修打蘭街 | Sutherland | 西營盤 | 以滙豐銀行創辦人之一湯馬士·修打蘭(Thomas Sutherland)命名 |
譚公道 | Tam Kung Road | 土瓜灣 | 以明朝初年的廣東惠州神童,海神譚德命名。據說二戰前此處曾存在一座譚公廟。 |
丹拿道 | Tanner Road | 北角 | 以皇仁書院第四任校長丹拿先生(Bartram Tanner)命名 |
達之路 | Tat Chee Avenue | 又一村 | 以商人余達之命名。余達之曾任市政局議員,有「糖薑大王」之稱,亦是九龍塘又一村的主要開發者。 |
曹公坊 | Tso Kung Square | 荃灣 | 以南宋一名曹姓大臣命名。南宋末年,宋端宗趙昰等人逃難至香港,1277年九月至十一月曾避居荃灣一帶。當中有一名曹姓的大臣在橫過曹公潭時不慎滑倒溺斃,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將該潭命名為「曹公潭」。此兩條街道之命名與曹公潭同出一源。 |
曹公街 | Tso Kung Street | ||
獲嘉道 | Walker Road | 紅磡 | 以九廣鐵路經理及首席工程師Reginald David Walker命名 |
溫思勞街 | Winslow Street | 以九廣鐵路經理及首席工程師Herbert Pinckney Winslow命名 | |
屈地街 | Whitty Street | 石塘咀 | 以中華煤氣首任經理Robert Christopher Whitty命名 |
衛理道 | Wylie Road | 京士柏 | 以倫敦傳道會傳教士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命名。偉烈亞力於1846年來華,在中國近30年,致力傳道、傳播西學,並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在這幾個方面都有重要貢獻。 |
衛理徑 | Wylie Path | ||
龍琛路 | Lung Sum Avenue | 上水 | 以前鄉議局主席張人龍及上水鄉紳廖潤琛起名,以表揚兩人在石湖墟大火後的重建工作 |
龍琛徑 | Lung Sum Path | ||
皇珠路 | Wong Chu Road | 屯門 | 取自鄉議局主席劉皇發的「皇」字和其太太吳妹姝的「珠(姝)」字合併而成[11] |
眾安街 | Chung On Street | 荃灣 | 1930年代第九、十屆新界鄉議局主席三棟屋鄉民陳永安開設「大眾茶樓」和「平安藥局」,遂取兩店名字合併而成[12] |
巡撫街 | Chun Fu Street | 上水 |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功進行接濟,實行遷界,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令沿海居民流離失所。康熙四年(1665年)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合稱周王二公)上奏請求復界,至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居民才可回鄉重建家園。居民在兩人逝世後,在石湖墟建巡撫街以作紀念,並集資在街上興建報德祠,以紀念兩人的恩惠,建築卻在1955年石湖墟大火時遭焚燬 |
宋街 | Sung Street | 九龍城 | 位於宋王臺公園附近,以紀念南宋第六位皇帝宋度宗趙禥的少子宋帝昺,在港英政府擴建啟德機場時,連同聖山、珓杯石道等被移除 |
帝街 | Tai Street | ||
昺街 | Ping Street | ||
國瑞路 | Kwok Shui Road | 荃灣 | 以荃灣秀才楊國瑞命名 |
以中國地方名或城市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成都道 | Chengtu Road | 香港仔 | 以四川省省會成都市命名 |
奉天街 | Fung Tin Street | 以遼寧省省會瀋陽市舊稱「奉天」命名 | |
洛陽街 | Lok Yeung Street | 以河南省洛陽市命名 | |
南寧街 | Nam Ning Street |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命名 | |
西安街 | Sai On Street | 以陝西省省會西安市命名 | |
東勝道 | Tung Sing Road | 以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命名 | |
湖南街 | Wu Nam Street | 以湖南省命名 | |
湖北街 | Wu Pak Street | 以湖北省命名 | |
廈門街 | Amoy Street | 灣仔 | 以福建省廈門市命名 |
汕頭街 | Swatow Street | 以廣東省汕頭市命名 | |
太原街 | Tai Yuen Street | 以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命名。太原街原名「雅賓利街」(Albany Street),1958年改為今名 | |
開平道 | Hoi Ping Road | 銅鑼灣 | 由於擁有此地段的利希慎原籍廣東新會,所以此四街道分別以廣東四邑,即新會、新寧、開平、恩平來命名 |
新會道 | Sun Wui Road | ||
新寧道 | Sunning Road | ||
恩平道 | Yun Ping Road | ||
廣東道 | Canton Road | 油尖旺區 | 以廣東省省會廣州市命名。廣東道原本以香港總督麥當奴命名為「勿當拿道」(後譯「麥當奴道」)。後來為免與香港島的同名道路混淆,道路便改以廣州為名,但翻譯官錯將廣州的英文「Canton」誤譯為「廣東」,故有今名 |
漢口道 | Hankow Road | 尖沙咀 | 以湖北省漢口(今武漢市)命名。漢口道原名為「花園道」,因為香港政府在發展尖沙咀初期,為鼓勵商人在此投資及建房子,故此在區內廣植樹木,更在附近興建九龍公園,公園旁邊的街道則被命名為「花園道」,1909年改為今名 |
宜昌街 | Ichang Street | 以湖北省宜昌市命名 | |
北京道 | Peking Road | 以清朝首都北京城命名,北京道於1887年建成,原本命名為遮打道,以紀念發展該區的保羅·遮打。然而,為避免與1904年落成的香港島中環的遮打道混淆,所以九龍這邊的街名於1909年3月改為北京道,以當時清朝首都北京命名。 | |
閩街 | Min Street | 佐敦 | 以福建省的簡稱「閩」命名 |
長樂街 | Cheong Lok Street | 油麻地 | 以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命名 |
南京街 | Nanking Street | 以江蘇省省會南京市命名。南京街原名「第五街」(Fifth Street),1909年改為今名 | |
寧波街 | Ning Po Street | 以浙江省寧波市命名。寧波街原名「第四街」(Fourth Street),1909年改為今名 | |
甘肅街 | Kansu Street | 以甘肅省命名。甘肅街原名「第一街」(First Street),1909年改為今名 | |
北海街 | Pak Hoi Street |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命名。北海街原名「第二街」(Second Street),1909年改為今名 | |
上海街 | Shanghai Street | 以上海市命名 | |
石龍街 | Shek Lung Street | 以東莞市石龍鎮命名 | |
東莞街 | Tung Kun Street | 以廣東省東莞市命名 | |
吳松街 | Woosung Street | 以上海市吳淞區命名。吳松街原稱為「堅尼地街」(Kennendy Street)。1909年3月政府重整九龍街道命稱時,改為「吳淞街」,以與香港有經貿往來的吳淞命名。「淞」的粵音為「鬆」,可是大部份人都將其讀為「松」,因此後來政府將錯就錯將「吳淞街」改為「吳松街」 | |
雲南里 | Yunnan Lane | 以雲南省命名。雲南里原名「第七里」(Seventh Lane),1909年改為今名 | |
長沙街 | Changsha Street | 旺角 | 以湖南省省會長沙市命名。長沙街原名「山街」(Hill Street),1909年改為今名 |
深圳街 | Shamchun Street | 以廣東省寶安縣深圳鎮(今深圳市羅湖區一帶)命名 | |
南頭街 | Nam Tau Street | 以廣東省寶安縣新安故城(今深圳市南山區一帶)命名 | |
山東街 | Shantung Street | 以山東省命名 | |
基隆街 | Ki Lung Street | 深水埗 | 以日治台灣基隆廳(今中華民國台灣省基隆市)命名 |
海壇街 | Hai Tan Street | 以福建省平潭縣主島海壇島命名 | |
九江街 | Kiu Kiang Street | 以江西省九江市命名 | |
桂林街 | Kweilin Street |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命名 | |
南昌街 | Nam Cheong Street | 以江西省省會南昌市命名 | |
北河街 | Pei Ho Street | 以華北地區最大的河流海河(外國人稱為「北河」——「Pei Ho」)命名 | |
東沙島街 | Pratas Street | 以東沙群島命名 | |
東京街 | Tonkin Street |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南的東京灣(Gulf of Tonkin,現稱北部灣)命名 | |
東京街西 | Tonkin Street West | ||
通州街 | Tung Chau Street | 以江蘇省通州(今南通市)命名 | |
通州西街 | Tung Chau Street West | ||
欽州街 | Yen Chow Street |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州市早年隸屬廣東省)命名 | |
欽州街西 | Yen Chow Street West | ||
汝州街 | Yu Chau Street | 以河南省汝州市命名 | |
汝州西街 | Yu Chau Street West | 長沙灣 | |
保安道 | Po On Road | 以廣東省寶安縣(範圍包括深圳及殖民前的香港)命名。保安道原本命名為「寶安道」,在六七暴動之後,香港政府認為保護市民安居樂業極為重要,故將「寶安道」改為「保安道」 | |
大沽街 | Taku Street | 紅磡 | 以天津市大沽港命名 |
蕪湖街 | Wuhu Street | 以安徽省蕪湖市命名。蕪湖街原名「街市街」(Market Street),1909年改為今名 | |
山西街 | Shansi Street | 土瓜灣 | 以山西省命名 |
江西街 | Kiang Hsi Street | 以江西省命名 | |
安徽街 | Anhui Street | 以安徽省命名 | |
浙江街 | Chi Kiang Street | 以浙江省命名 | |
江蘇街 | Kiang Su Street | 以江蘇省命名 | |
四川街 | Sze Chuen Street | 以四川省命名 | |
貴州街 | Kwei Chow Street | 以貴州省命名 | |
已消失 | |||
梧州台 | Wuchow Terrace | 尖沙咀 |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命名,位於河內道與赫德道之間。1910年代末更名為戈登台 (Gordan Terrace),1961年拆卸。 |
蘇州里 | Suchow Lane | 油麻地 | 以江蘇省蘇州市命名。1960年代末因興建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原有位於甘肅街與街市街之間的廟街被截斷,廟街之街名移植至原有蘇州里路段。 |
山東里 | Shantung Lane | 旺角 | 以山東省命名 |
牛莊街 | Newchwang Street | 大角咀 | 位於福全鄉,以遼寧省營口市命名,即《天津條約》中確定的商埠牛莊。1950年代末,福全鄉的舊樓群拆卸改建,三街現址為通州街、界限街及大角咀道交界的住宅。 |
重慶街 | Chungking Street | 位於福全鄉,以重慶市命名 | |
福州街 | Foochow Street | 位於福全鄉,以福建省福州市命名 | |
南寧里 | Nanning Lane | 紅磡 |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命名,現址為富業大廈與差館里29-35號後的小巷。 |
天津街 | Tientsin Street | 以天津市命名,1910年代末因黃埔船塢擴建而消失,現址為黃埔新邨樂富樓與景富樓之間的小巷。 | |
河南街 | Ho Nan Street | 土瓜灣 | 以河南省命名,位於山西街與江西街之間,現址為冠山苑。河南街於1950年代末鶴園角石礦場改建期間消失。 |
福建街 | Fukien Street | 以福建省命名,現址為美樂大廈。該大廈於1973年落成,使用了原福建街的位置建成。 |
以英國地方名或城市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泄蘭街 | Zetland Street | 中環 | 以蘇格蘭泄蘭(Shetland Islands,古稱Zetland Islands)命名[13] |
奧卑利街 | Old Bailey Street | 以英國首都倫敦奧卑利街(Old Bailey Street)同名街道命名。此街是英國中央刑事法院所在地。 | |
贊善里 | Chancery Lane | 以英國首都倫敦贊善里(Chancery Lane)同名街道命名 | |
雲咸街 | Wyndham Street | 以英國首都倫敦雲咸街(Wyndham Street)同名街道命名 | |
香雪道 | Hornsey Road | 半山區 | 以英國北倫敦夏靈基區香雪區(Hornsey)命名 |
甘道 | Coombe Road | 以英國首都倫敦甘道(Coombe Road)同名街道命名 | |
僑福道 | Guildford Road | 以英格蘭舒梨郡僑福(Guildford)命名 | |
和福道 | Watford Road | 以英格蘭赫福郡和福(Watford)命名 | |
文輝道 | Mansfield Road | 以英格蘭諾定咸郡曼斯菲特(Mansfield)命名 | |
漢寧頓道 | Honiton Road | 以英格蘭德雲郡霍尼頓 (Honiton)命名 | |
屋蘭士街 | Oaklands Avenue | 以英格蘭赫福郡屋士蘭(Oaklands)命名 | |
屋蘭士里 | Oaklands Path | ||
萬茂里 | Monmouth Path | 灣仔 | 以威爾士蒙茅斯郡(Monmouthshire)命名[13]。萬茂里原名「捫茂扶路」,1956年改為今名 |
萬茂台 | Monmouth Terrace | ||
士美非路 | Smithfield | 堅尼地城 | 以英國首都倫敦士美非(Smithfield)命名。 |
倫敦里 | London Lane | 鴨脷洲 | 以英國首都倫敦(London)命名 |
雅蘭里 | Arran Lane | 旺角 | 以蘇格蘭阿倫島(Isle of Arran)命名 |
鴉蘭街 | Arran Street | ||
快富街 | Fife Street | 以蘇格蘭法夫(Fife)命名 | |
必發道 | Bedford Road | 大角咀 | 以英格蘭貝德福德郡(Bedfordshire)命名 |
美善同里 | Maidstone Lane | 土瓜灣 | 以英格蘭根德郡首府梅德斯通(Maidstone)命名[13] |
美善同道 | Maidstone Road | ||
安域道 | Alnwick Road | 九龍塘 | 以英格蘭諾森伯倫郡阿尼克(Alnwick)命名 |
劍橋道 | Cambridge Road | 以英格蘭劍橋郡(Cambridgeshire)命名 | |
志士達道 | Chester Road | 以英格蘭柴郡(Cheshire)的郡治切斯特(Chester)命名。志士達道原名「遮士打道」 | |
金巴倫道 | Cumberland Road | 以英格蘭歷史上的坎伯蘭郡(Cumberland)命名。此郡於1974年取消,改為坎布里亞郡(Cumbria) | |
打比道 | Derby Road | 以英格蘭打比郡(Derbyshire)命名。打比道原名「多庇道」 | |
德雲道 | Devon Road | 以英格蘭德雲郡(Devon)命名 | |
多實街 | Dorset Crescent | 以英格蘭多實郡(Dorset)命名 | |
對衡道 | Durham Road | 以英格蘭達勒姆郡(County Durham)命名 | |
義本道 | Eastbourne Road | 以英格蘭城市義本(Eastbourne)命名 | |
雅息士道 | Essex Crescent | 以英格蘭雅息士郡(Essex)命名 | |
火石道 | Flint Road | 以威爾士弗林特郡(Flintshire)命名。中文名卻將「Flint」誤譯為「火石」。火石道原名「扶蓮道」 | |
衡州道 | Hampshire Road | 以英格蘭漢普郡(Hampshire)命名 | |
禧福道 | Hereford Road | 以英格蘭赫里福德郡(Herefordshire)命名 | |
根德道 | Kent Road | 以英格蘭根德郡(Kent)命名 | |
蘭開夏道 | Lancashire Road | 以英格蘭蘭開夏郡(Lancashire)命名 | |
林肯道 | Lincoln Road | 以英格蘭林肯郡(Lincolnshire)命名 | |
慕禮道 | Moray Road | 以蘇格蘭慕禮(Moray)命名 | |
羅福道 | Norfolk Road | 以英格蘭諾福克郡(Norfolk)命名 | |
牛津道 | Oxford Road | 以英格蘭牛津郡(Oxfordshire)命名 | |
聯福道 | Renfrew Road | 以蘇格蘭倫弗魯郡(Renfrewshire)命名 | |
朗德道 | Rhondda Road | 以威爾士朗達卡嫩塔夫自治市朗德( Rhondda)命名 | |
律倫街 | Rutland Quadrant | 以英格蘭拉特蘭郡(Rutland)命名 | |
西谷道 | Selkirk Road | 以蘇格蘭西谷郡(Selkirkshire)命名 | |
森麻實道 | Somerset Road | 以英格蘭森麻實郡(Somerset)命名 | |
施他佛道 | Stafford Road | 以英格蘭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命名 | |
沙福道 | Suffolk Road | 以英格蘭沙福郡(Suffolk)命名 | |
舒梨道 | Surrey Lane | 以英格蘭舒梨郡(Surrey)命名 | |
和域道 | Warwick Road | 以英格蘭沃里克郡(Warwickshire)命名 | |
渭州道 | Wiltshire Road | 以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命名 | |
約道 | York Road | 以英格蘭歷史上的約克郡(Yorkshire)命名。此郡於1974年取消 | |
歌和老街 | Cornwall Street | 以英格蘭歌和老郡(Cornwall)命名 | |
康和里 | Cornwall Avenue | 尖沙咀 | |
亞士厘道 | Ashley Road | 以英格蘭車士打郡(Cheshire)的亞士厘命名 | |
碧仙桃路 | Bristol Avenue | 以英格蘭碧仙桃(Bristol)命名 | |
巴域街 | Berwick Street | 石硤尾 | 以蘇格蘭伯立克郡(Berwickshire)命名 |
東寶庭道 | Dumbarton Road | 九龍城 | 以蘇格蘭東寶庭郡(Dunbartonshire)命名 |
科發道 | Forfar Road | 以蘇格蘭科發郡(Forfarshire,今安格斯)命名 | |
嘉林邊道 | Grampian Road | 以蘇格蘭嘉林邊郡(Grampian,今鴨巴甸郡)命名 | |
延文禮士道 | Inverness Road | 以蘇格蘭延文禮士郡(Inverness-shire,今屬高地議會區)命名 | |
露明道 | Lomond Road | 以蘇格蘭洛蒙德湖(Loch Lomond)命名。露明道原名「梨雲道」(Leven Road) | |
品蘭街 | Pentland Street | 以蘇格蘭品蘭灣(Pentland Firth)命名 | |
士他令道 | Stirling Road | 以蘇格蘭士他令郡(Stirlingshire)命名 | |
登巴道 | Dunbar Road | 何文田 | 以蘇格蘭城市鄧巴(Dunbar)命名 |
嘉齡道 | Gullane Road | 以蘇格蘭城市嘉齡(Gullane)命名 | |
巴富街 | Perth Street | 以蘇格蘭城市伯斯(Perth)命名 | |
陶域道 | Tweed Street | 以蘇格蘭特威德河(River Tweed)命名 | |
寶域路 | Berwick Road | 石崗 | 以蘇格蘭伯立克郡(Berwickshire)命名 |
美度適道 | Middlesex Avenue | 以英格蘭米德塞克斯(Middlesex)命名,此郡於1965年取消。原名美度石士路。 | |
和域道 | Woolwich Road | 以英格蘭首都倫敦胡列治區(Woolwich)命名。原名胡列治路。 | |
諾森伯倫路 | Northumberland Avenue | 以英格蘭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命名 | |
史樂信路 | Shropshire Road | 以英格蘭什羅普郡(Shropshire)命名 | |
士達福信路 | Staffordshire Avenue | 以英格蘭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命名 | |
偉順路 | Wiltshire Road | 以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命名 | |
畢斯路 | Butts Road | 與英格蘭衡州郡修咸頓肖林(Sholing)中一條同名街道(Butts Road)命名。 |
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地方名或城市命名的街道
[编辑]除了旧金山徑位於九龍旺角何文田勝利道附近外,其餘這些街道都位於元朗區新田和生圍加州豪園住宅區內。
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旧金山徑 | San Francisco Path | 旺角 | 以旧金山(San Francisco,另譯作三藩市)命名 |
安島徑 | Angel Island Avenue | 加州豪園 | 以三藩市灣馬林縣天使島(Angel Island)命名 |
卡米爾徑 | Carmel Avenue | 以蒙特雷縣卡米爾海(Carmel-by-the-Sea)命名 | |
卡連拿徑 | Catalina Avenue | 以洛杉磯縣聖卡塔利娜島(Santa Catalina Island)命名 | |
嘉拿多徑 | Coronado Avenue | 以聖迭戈縣嘉拿多(Coronado)命名 | |
麥蘭徑 | Marin Avenue | 以馬林縣馬林市(Marin City)命名 | |
米路斯徑 | Melrose Avenue | 以洛杉磯米路斯(Melrose)命名 | |
蒙特萊徑 | Monterey Avenue | 以蒙特雷縣蒙特雷(Monterey)命名 | |
納柏徑 | Napa Avenue | 以納帕縣納帕(Napa)命名 | |
芭丹娜徑 | Pasadena Avenue | 以洛杉磯縣帕薩迪納(Pasadena)命名 | |
莎文杜徑 | Sacramento Avenue | 以沙加緬度郡沙加緬度(Sacramento)命名 | |
聖地牙哥徑[14] | San Diego Avenue | 以聖迭戈縣聖迭戈(San Diego)命名 | |
聖梵哥徑 | San Franscisco Avenue | 以三藩市(San Franscisco)命名 | |
西蒙徑 | San Simeon Avenue | 以聖路易斯-奧比斯波縣聖西蒙(San Simeon)命名 | |
聖巴拿徑 | Santa Barbara Avenue | 以聖巴巴拉縣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命名 | |
聖哥拉徑 | Santa Clara Avenue | 以聖塔克拉拉縣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命名 | |
瑪利亞徑 | Santa Maria Avenue | 以聖巴巴拉縣聖塔瑪利亞(Santa Maria)命名 | |
蒙尼卡徑 | Santa Monica Avenue | 以洛杉磯縣聖塔莫尼卡(Santa Monica)命名 | |
溫黛娜徑 | Ventura Avenue | 以文圖拉縣文圖拉(San Buenaventura,簡稱Ventura)命名 | |
維狄雅徑 | Victoriana Avenue |
以世界其他地方名或城市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荷蘭街 | Holland Street | 堅尼地城 | 以歐洲國家荷蘭(The Netherlands,但常以當中最重要的荷蘭省「Holland」借代之)命名 |
渣華道 | Java Road | 北角 | 以印尼爪哇島命名。渣華道初期稱為「爪哇道」,指荷屬東印度爪哇島。1900年代,有一間「爪哇輪船公司」於北角設立辦事處。1933年渣華道落成,政府便以「爪哇輪船公司」之名,將道路命名為爪哇道[15]。1950年代改名為渣華道 |
海防道 | Haiphong Road | 尖沙咀 | 以越南海防市命名。海防道原名「額彌金道」(Elgin Road,又譯伊利近道),由於「額彌金道」與位於香港島中環的伊利近街(Elgin Street)的英文名稱相近,於1909年被改稱為海防道,以表示香港與越南海防市有貿易往來 |
河內道 | Hanoi Road | 以越南河內市及其舊名「東京」命名。河內道原名「東道」(East Road),1909年改為今名。 | |
東京街 | Tonkin Street | 長沙灣 | |
東京街西 | Tonkin Street West | ||
棉登徑 | Minden Avenue | 尖沙咀 | 以德國城市明登(Minden)命名。「緬甸臺」的名字雖然稱為「緬甸」,但與東南亞國家緬甸無關。19世紀至20世紀初,該處曾住有大批來自德國中部城市明登的居民,因而得名。該處後來開了一條街道,已轉用「棉登」命名 |
緬甸臺 | Minden Row | ||
庇利金街 | Pilkem Street | 油麻地 | 庇利金街命名已無從稽考。最為相似的原因是以比利時伊珀尔市村庄布津厄的皮尔克姆山脊(Pilckem Ridge/Pilkem Ridge)命名。該地於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帕森达勒战役發生激烈戰鬥,數以千計的英國士兵在此山脊陣亡。庇利金街於1923年9月28日刊憲定為今名。 |
西貢街 | Saigon Street | 油麻地 | 以越南胡志明市的舊名「西貢」命名。西貢街原名「第三街」(Third Street),1909年改為今名 |
窩打老道 | Waterloo Road | 油麻地 | 以比利時布魯塞爾附近的滑鐵盧(Waterloo)命名。「窩打老」是英文「Waterloo」的粵語譯音,「Loo」為荷蘭語「森林」之意;「Water」則為英語「水」的意思,滑鐵盧建村時位處於水源充足的森林而得名。1815年6月18日,英國威靈頓將軍(Field Marshal Arthur Wellesley, 1st Duke of Wellington)聯合歐洲其他國家在滑鐵盧戰役打敗法國君主拿破侖(Napoleon Bonaparte)。為紀念英國這次勝仗,這條道路命名為「Waterloo Road」,可能當時官員不知已有滑鐵盧的中文譯名而自行譯為窩打老道 |
馬來街 | Malacca Street | 紅磡 | 以馬來西亞馬六甲市(Malacca)命名[13]。譯者將「Malacca」誤譯作「馬來」 |
大南街 | Tai Nan Street | 深水埗 | 以越南大南(今峴港)命名 |
琉森大道 | Luzern Boulevard | 古洞天巒 | 以瑞士琉森命名 |
莫里茲大道 | Moritz Avenue | 以瑞士圣莫里茨命名 | |
蘇黎世大道 | Zurich Avenue | 以瑞士蘇黎世命名 | |
日內瓦大道東 | Geneve Avenue East | 以瑞士日內瓦命名 | |
日內瓦大道南 | Geneve Avenue South | ||
萊茵河大道 | Rhein Avenue | 以歐洲主要河流萊茵河命名 | |
伯恩大道 | Bern Avenue | 以瑞士伯恩命名 | |
洛卡諾大道 | Locarno Avenue | 以瑞士羅加諾命名 | |
納沙泰爾大道 | Neuchatel Avenue | 以瑞士納沙泰爾命名 | |
策馬特大道 | Zermatt Avenue | 以瑞士策馬特命名 |
以鄰近建築物及地標命名的街道(不包括屋邨或屋苑等住宅建築物)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大學道 | University Drive | 西半山 | 因鄰近的香港大學而得名。此路屬香港大學管轄的私家路,而命名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仍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醫院道 | Hospital Road | 西營盤 | 因附近醫院林立而得名。短短的街道有四間醫院:菲臘牙科醫院、贊育醫院、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前身稱為西營盤醫院)和東華醫院 |
高陞街 | Ko Shing Street | 上環 | 因鄰近的高陞戲院而得名。高陞戲院是由香港富商李陞在1890年間建成,樓高二層,是香港開埠初期的舞台劇院。經過多次重修,戲院最後在1973年拆卸 |
城皇街 | Shing Wong Street | 因昔日鄰近的城隍廟而得名。此處1842年建有城隍廟,但現今此廟已不存在[9] | |
新街市街 | New Market Street | 因鄰近的上環街市(今稱西港城)而得名 | |
東華里 | Tung Wa Lane | 因鄰近的東華醫院而得名 | |
差館上街 | Upper Station Street | 因鄰近的八號差館而得名。八號差館建於1870年,差館上街是一條與差館街相連,向半山伸延的斜路。1894年,太平山街一帶發生鼠疫,政府為了確保消滅疫症,遂把該區所有樓宇清拆。八號差館遷往附近的醫院道。 | |
西消防街 | Western Fire Services Street | 因鄰近的上環消防局而得名 | |
銀行街 | Bank Street | 中環 | 因位於中國銀行大廈和香港滙豐銀行總行大廈之間而得名。前稱「獲多利街」(Wardley Street) |
炮台里 | Battery Path | 因鄰近的美利炮台而得名。美利炮台又名中央炮台,是香港開埠後英軍在香港設立的第一座炮台,建於1845年,於20世紀初棄用 | |
會所街 | Club Street | 因鄰近的香港會所而得名 | |
雪廠街 | Ice House Street | 因鄰近的一座冷藏庫(Ice House Company)而得名。雪廠即雪倉(港人稱冰為雪,雪廠就是貯冰的倉庫)。1845年,該冷藏庫在雪廠街建立,供應來自北美洲的冰塊予附近的醫院及居民,直到1880年代為止 | |
統一碼頭道 | Pier Road | 因鄰近的統一碼頭(已清拆,由中環渡輪碼頭取代)而得名 | |
戲院里 | Theatre Lane | 因鄰近的皇后戲院和娛樂戲院而得名。隨着陸海通大廈和皇后戲院於2007年底一同被拆卸,現時戲院里已沒有戲院 | |
纜車徑 | Tramway Path | 因鄰近的山頂纜車路軌而得名。纜車徑原名「火車路」,1975年改為今名 | |
環球里 | World Wide Lane | 因鄰近的環球大廈而得名 | |
干德道 | Conduit Road | 半山區 | 因鄰近的一條輸水管而得名。干德道的建設源於1864年薄扶林水塘發展儲水計劃。在港島半山區西南邊斜坡鋪設一條主輸水管,在19世紀末建成干德道。當中的「Conduit」即是輸水管之意,當時音譯為「干讀道」,後改作干德道 |
己連拿利 | Glenealy | 早期曾名為鐵崗及義律谷。義律谷改名,與義律去職有所關係。鐵崗名字的由來是來自干德道的鐵缸。己連拿利之前名為忌連拿利,但因忌有「忌諱」的意思,1970年左右改為己連拿利。 | |
馬己仙峽道 | Magazine Gap Road | 以道路所繞著的前英軍軍火庫命名(「magazine」除常解作雜誌外,亦可解為「軍火庫」)。1863至1868年間英軍在該處建立火藥庫,到1905年又加建了第二座。製成的軍火由吊纜直接輸送至現時灣仔軍器廠街的軍器廠。[16] | |
摩羅廟交加街 | Mosque Junction | 因鄰近的些利街清真寺而得名[9]。摩羅一詞源自古代對中東來華的伊斯蘭商旅「Morramen」,或中世紀從北非攻佔歐洲西南部的北非人「Mouro」的譯音,所以當時的華人稱呼清真寺為「摩羅廟」 | |
摩羅廟街 | Mosque Street | ||
聖若瑟徑 | St. Joseph's Path | 因鄰近的聖若瑟書院而得名。聖若瑟徑原名「包打梨路」(Boundary Path),1975年改為今名 | |
聖士提反里 | St. Stephen's Lane | 因鄰近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而得名 | |
雅賓利道 | Albany Road | 因當時由政府興建的亞彬彌樓(雅賓利樓,The Albany)而得名。原名「亞彬彌道」,於1844年通車。 | |
柏道 | Park Road | 因鄰近城西公園(West End Park)命名。柏道原為羅便臣道的其中一段 | |
法院道 | Supreme Court Road | 金鐘 | 因鄰近的高等法院(舊稱「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而得名 |
正義道 | Justice Drive | ||
軍器廠街 | Arsenal Street | 灣仔 | 因鄰近的英軍軍火庫而得名[15]。軍器廠街當年是軍事重地,築有炮台。及後炮台拆卸,陸軍醫院及軍火庫亦一併遷移 |
堅拿道東 | Canal Road East | 因鄰近的寶靈頓運河(Bowrington Canal)而得名。「堅拿」是英文「Canal」的粵語譯音,意思為運河。堅拿道的前身是從跑馬地流向維多利亞港的黃泥涌河口,其後於1860年代末擴建為寶靈頓運河,堅拿道東及堅拿道西是在這運河兩旁的道路。後來於1922年至1929年,政府於灣仔進行填海工程,寶靈頓運河變成暗渠 | |
堅拿道西 | Canal Road West | ||
會議道 | Convention Avenue | 因鄰近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而得名 | |
博覽道 | Expo Drive | ||
博覽道中 | Expo Drive Central | ||
博覽道東 | Expo Drive East | ||
電氣街 | Electric Street | 此五條街道的命名,其實是與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該處是香港首座發電廠的所在地有關。在發電廠遷離灣仔後,政府除把該處新闢的一條小街命名電氣街外,更因該處是香港首個大放光明的地方,故此把另外三條在該處新開闢的街道,命名為日街、月街及星街(取材自《三字經》中「三光者,日月星」)。後來政府在該處增建了一條小街,命名為光明街 | |
光明街 | Kwong Ming Street | ||
月街 | Moon Street | ||
星街 | Star Street | ||
日街 | Sun Street | ||
分域街 | Fenwick Street | 因昔日鄰近的分域船廠而得名[17] | |
分域碼頭街 | Fenwick Pier Street | 因鄰近的分域碼頭而得名 | |
利東街 | Lee Tung Street | 因昔日鄰近的利東建築公司而得名[18] | |
麥加力歌街 | McGregor Street | 因昔日鄰近的麥加力歌船廠而得名[17]。麥加力歌街原名「錢閘新街」 | |
演藝道 | Performing Arts Avenue | 因鄰近的香港演藝學院而得名 | |
救世軍街 | Salvation Army Street | 因鄰近的香港救世軍建築物而得名 | |
春園街 | Spring Garden Lane | 因昔日鄰近的花園洋房而得名。1840年代,英國商人顛地(Lancelot Dent)在現時春園街一帶擴建其花園洋房,並建了一個泉水池,因此命名為「Spring Garden」,而該街道本應譯為「泉園街」,但由於英文「Spring」可以翻譯作水泉,也可以譯作春天,最終被譯為今天的「春園街」[18] | |
體育道 | Sports Road | 因鄰近跑馬地、香港足球會、紀利華木球會等體育場所而得名。 | |
石水渠街 | Stone Nullah Lane | 因鄰近的一條石水渠而得名。該水渠於1920年代被逐步填平 | |
大王東街 | Tai Wong Street East | 因鄰近的洪聖古廟而得名。大王東街原名「大王里」,因為街道南端皇后大道東上洪聖古廟參奉「洪聖大王」而名。大王西街原名為「大王街」 | |
大王西街 | Tai Wong Street West | ||
蓮花街 | Lily Street | 大坑 | 因鄰近的蓮花宮而得名[9] |
蓮花宮東街 | Lin Fa Kung Street East Street | ||
蓮花宮西街 | Lin Fa Kung Street West Street | ||
書館街 | School Street | 因原址前身為孔聖義學,於1949年重建而成的三級歷史建築,因而得名 | |
禮賢街 | Lai Yin Street | ||
景隆街 | Cannon Street | 銅鑼灣 | 因鄰近的燈籠洲炮台而得名。渣甸洋行於19世紀購得附近地段,包括燈籠洲一帶。「Cannon」指大炮,就是「燈籠洲」島上之炮台,中文則音譯成「景隆」[3] |
東院道 | Eastern Hospital Road | 因鄰近的東華東院而得名 | |
信德街 | Shelter Street | 因鄰近的銅鑼灣避風塘而得名。「Shelter」解作避風塘,中文卻音譯成「信德」。信德街原名「舒潦濤街」,1978年改為今名 | |
大球場徑 | Stadium Path | 因鄰近的香港大球場而得名 | |
糖街 | Sugar Street | 因鄰近的東方煉糖廠而得名。糖街在1868年前曾有一間政府造幣廠在此設立,因此命名為「銀圓街」,但造幣廠的生意未如理想,結果於1868年停辦[3]。其後由怡和洋行以六萬元收購,在該處建立東方煉糖廠製作白糖,但其後關閉,部份機器轉售給太古集團,造就了太古糖業之成功 | |
維園道 | Victoria Park Road | 因鄰近的維多利亞公園而得名 | |
銀幕街 | Ngan Mok Street | 天后 | 因鄰近的新世界戲院而得名。1921年,黎民偉兄弟曾經在此創建香港第一間電影廠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該公司及後又創立香港第一間華資戲院新世界戲院,推動香港電影業發展 |
琉璃街 | Lau Li Street | 因鄰近多間琉璃廠(即玻璃廠)而得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此處為香港各間琉璃廠的集中地,以製造火水燈(煤油燈)的燈筒和燈座為主 | |
帆船街 | Yacht Street | 因當年街道對出是維多利亞公園未填海前的舊銅鑼灣避風塘,因此以停泊的帆船命名。帆船者其實是中式帆船及漁船。帆船街於1926年6月11日被命名。 | |
電氣道 | Electric Road | 北角 | 因鄰近的北角發電廠而得名。1913年,香港電燈公司(Hongkong Electric)於北角興建發電廠,帶動了北角的發展。1929年,此路命名為電氣道(當時「Electric」譯作「電氣」) |
堡壘街 | Fort Street | 因昔日鄰近的北角炮台而得名 | |
繼園街 | Kai Yuen Street | 因昔日有陳維周(廣州軍閥「南天王」陳濟棠大哥)的「繼園」大宅。 | |
繼園臺 | Kai Yuen Terrace | ||
琴行街 | Kam Hong Street | 因曾福琴行曾經在此設店而得名。曾福琴行於1916年成立,為亞洲區歷史最悠久的琴行之一[9] | |
馬寶道 | Marble Road | 因昔日此處經營大理石業,因而得名。 | |
明園西街 | Ming Yuen Western Street | 因鄰近的大型遊樂場明園而得名。明園建於1920年代,曾是一家大小遊玩好去處,在1950年代拆卸 | |
大強街 | Power Street | 因鄰近的北角發電廠而得名。「Power」一字應是指電力,但翻譯者誤解作國際列強 | |
書局街 | Shu Kuk Street | 因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由西環廠房喬遷至此而得名[9] | |
電廠街 | Tin Chong Street | 因鄰近的北角發電廠而得名 | |
天后廟道 | Tin Hau Temple Road | 因鄰近的銅鑼灣天后廟而得名 | |
糖水道 | Tong Shui Road | 1920年代初,印尼華僑郭春秧來港營辦商業銀行和船務,又在北角填海及建造碼頭,讓爪哇運糖船停泊;1921年他更成功投得北角發電廠(即今天的城市花園)旁一幅面積達7萬5千平方呎土地,原本計劃興建糖廠,後糖價卻不斷下跌,於是將土地改為興建住宅,因此而得名。 | |
和富道 | Wharf Road | 因鄰近一座由和記黃埔擁有的碼頭而得名[9] | |
月園街 | Yuet Yuen Street | 因鄰近的大型遊樂場月園(Luna Park,又名「大世界遊樂場」)而得名。月園於1949年開幕,至1952年夏季因虧蝕負債被香港法庭勒令停業,同年11月改名為「大世界遊樂場」,後因業務持續收縮,於1954年結業 | |
校園徑 | Hau Yuen Path | 寶馬山 | 因鄰近的寶馬山多間學校而得名 |
船塢里 | Shipyard Lane | 鰂魚涌 | 因鄰近的太古船塢而得名。1883年,太古公司於鰂魚涌附近發展當時香港最龐大的工業區,設立了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1970年代,隨着香港造船業式微,太古船塢與黃埔船塢在青衣合併成今日的香港聯合船塢。太古船塢原址則發展為住宅及商業區,就是今日的太古城 |
太古城道 | Taikoo Shing Road | ||
太古灣道 | Taikoo Wan Road | ||
糖廠街 | Tong Chong Street | 因鄰近的太古糖廠而得名[9]。太古糖廠聯同太古船塢及香港汽水廠於1883年一起建成,使鰂魚涌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的工業區。糖廠至1970年代後期才停產,原址發展成太古坊商業區 | |
華蘭路 | Westlands Road | 因鄰近的太古船塢西閘當時的荒涼之地而得名,西閘的出入口在今天的鰂魚涌華蘭路。 | |
巴色道 | Basel Road | 筲箕灣 | 因鄰近的崇真會(Basel Mission,又名巴色會)而得名 |
教堂里 | Church Lane | 因鄰近的嘉諾撒修院學校而得名 | |
教堂街 | Church Street | ||
廟東街 | Miu Tung Street | 因鄰近的筲箕灣天后廟而得名 | |
譚公廟道 | Tam Kung Temple Road | 因鄰近的筲箕灣譚公廟而得名 | |
數碼港道 | Cyberport Road | 薄扶林 | 因鄰近的數碼港而得名 |
薄扶林水塘道 | Pok Fu Lam Reservoir Road | 因鄰近的薄扶林水塘而得名 | |
香港仔水塘道 | Aberdeen Reservoir Road | 香港仔 | 因鄰近的香港仔水塘而得名 |
魚市場道 | Yue Shi Cheung Road | 因鄰近的香港仔魚市場而得名 | |
洪聖街 | Hung Shing Street | 鴨脷洲 | 因鄰近的洪聖古廟而得名 |
海洋公園道 | Ocean Park Road | 黃竹坑 | 因鄰近的海洋公園而得名 |
警校道 | Police School Road | 因鄰近的警察訓練學校而得名 | |
深灣碼頭徑 | Shum Wan Pier Drive | 因鄰近的深灣碼頭而得名 | |
海灘道 | Beach Road | 淺水灣 | 因鄰近的淺水灣海灘而得名 |
麗海堤岸路 | Seaview Promenade | ||
赤柱市場道 | Stanley Market Road | 赤柱 | 因鄰近的赤柱市場而得名 |
大潭水塘道 | Tai Tam Reservoir Road | 大潭 | 因鄰近的大潭水塘而得名 |
九龍公園徑 | Kowloon Park Drive | 尖沙咀 | 因鄰近的九龍公園而得名 |
樂道 | Lock Road | 因昔日鄰近的性病診所而得名。樂道於1910年代中興建,原址是一所性病診所,為附近威菲路軍營的英軍進行檢查與治療。道路的英文名稱的「Lock」便是「性病診所」的意思[19] | |
天文台圍 | Observatory Court | 因鄰近的香港天文台而得名 | |
天文台道 | Observatory Road | ||
科學館徑 | Science Museum Path | 因鄰近的香港科學館而得名。科學館道原名「興祥道」(Hing Cheung Road),1981年改為今名 | |
科學館道 | Science Museum Road | ||
科學館廣場 | Science Museum Square | ||
伊利沙伯醫院徑 |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Path | 京士柏 | 因鄰近的伊利沙伯醫院而得名 |
伊利沙伯醫院路 |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Road | ||
炮台街 | Battery Street | 佐敦 | 因鄰近的官涌炮台而得名。1840年,林則徐分別在官涌山和尖沙咀興建官涌炮台(又名臨衝炮台)及尖沙咀炮台。但在一年後,因着砲台孤懸海外的緣故,林則徐下令撤防。兩座砲台在之後的鴉片戰爭中被英軍所佔領,並且被炸毀和拆卸。現時官涌街和炮台街就是昔日的遺址 |
童軍徑 | Scout Path | 因鄰近的香港童軍總會而得名 | |
渡船街 | Ferry Street | 油麻地 | 因油蔴地小輪而得名。渡船街以前是海邊,最早之油麻地碼頭在公眾四方街(今眾坊街)與渡船街交接處,是木搭公眾碼頭 |
街市街 | Market Street | 因鄰近的油麻地街市而得名。油麻地街市座落在現今圖書館後面的地方,為一個攤販形式的街市,直到1957年新填地街及甘肅街新街市建成後,才重修成圖書館和公共停車場 | |
眾坊街 | Public Square Street | 眾坊街的「眾坊」是指油麻地天后廟前的一個廣場,本地人稱之為「榕樹頭」。政府興建這條街道時,便根據這個廣場將此街定名為「Public Square Street」,取其「公眾廣場」之意,但是被人誤譯為「公眾四方街」,直至1970年代,才改為眾坊街 | |
廟街 | Temple Street | 因鄰近的油麻地天后廟而得名 | |
培正道 | Pui Ching Road | 何文田 | 以附近學校香港培正中學而得名 |
牧愛街 | Good Shepherd Street | 因附近由香港聖公會創辦的聖公會蔡功譜中學而得名。學校原擬名為「牧愛中學」,但為答謝蔡世器先生捐款興建校舍,故命名為蔡功譜中學。學校所在的街道則命名為牧愛街。 | |
花墟徑 | Flower Market Path | 旺角 | 因鄰近的旺角花墟而得名 |
花墟道 | Flower Market Road | ||
廣華街 | Kwong Wa Street | 因鄰近的廣華醫院而得名 | |
水渠道 | Nullah Road | 1930年代初,政府將流入洗衣街的水源在界限街截斷,裝設地下水渠作為下水道,水渠道就是因這條水渠而得名 | |
運動場道 | Playing Field Road | 因鄰近的旺角大球場而得名 | |
東方街 | Tung Fong Street | 因鄰近的東方煙廠(Orient Tobacco Manufactory of Hongkong)而得名。東方煙廠於1920-30年代在旺角彌敦道與窩打老道開業[9] | |
煙廠街 | Yin Chong Street | ||
鴨寮街 | Apliu Street | 深水埗 | 19世紀,鴨寮街一帶為大海,附近有農田、魚塘,被填海後設曾有飼鴨的寮,鴨寮街因此而得名[20] |
營盤街 | Camp Street | 因鄰近的深水埗軍營而得名。深水埗軍營建於1927年,在香港日治時期曾被日軍用作囚禁戰俘的集中營,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被英軍使用。1977年軍營關閉,部份營房曾成為難民營,收容當時湧入的越南難民,而部份土地其後則重建成麗閣邨及深水埗公園 | |
批發市場街 | Wholesale Market Street | 因鄰近的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而得名 | |
醫局街 | Yee Kuk Street | 因鄰近的深水埔公立醫局而得名。深水埔公立醫局原位於天后廟旁,建成於1911年。2002年進行翻新工程後,現時醫局已改為美沙酮診所,並已改名「深水埗美沙酮診所」,由醫療輔助隊管理 | |
醫局西街 | Yee Kuk West Street | ||
英華街 | Ying Wa Street | 因鄰近的英華書院而得名 | |
觀音街 | Kun Yam Street | 紅磡 | 因鄰近的紅磡觀音廟而得名 |
船澳街 | Dock Street | 因鄰近的黃埔船塢(Hong Kong and Whampoa Dock)而得名。黃埔船塢於1863年創辦,1973年與太古船塢合併,成立香港聯合船塢有限公司,並遷至青衣。黃埔船塢現址已重建成黃埔花園 | |
黃埔街 | Whampoa Street | ||
庇利街 | Bailey Street | 因昔日鄰近庇利船廠而得名。 | |
北拱街 | Pak Kung Street | 因鄰近的紅磡北帝廟而得名。北拱街意思是「受北帝拱衞的地方」。 | |
北帝街 | Pak Tai Street | 因昔日鄰近的北帝廟以命名。 | |
順風道 | Railway Approach | 因鄰近的紅磡車站而得名。 | |
差館里 | Station Lane | 因鄰近的紅磡警署而得名。差館是警署的古稱。 | |
新碼頭街 | San Ma Tau Street | 土瓜灣 | 因鄰近的九龍城渡輪碼頭而得名。 |
譚公道 | Tam Kung Road | 因昔日鄰近的譚公廟而得名。該廟於抗日時期被炸毀。 | |
宋皇臺道 | Sung Wong Toi Road | 因鄰近的宋皇臺而得名。 | |
書院道 | College Road | 九龍城 | 因鄰近的喇沙書院而得名 |
喇沙利道 | La Salle Road | ||
侯王道 | Hau Wong Road | 因鄰近的侯王古廟而得名 | |
衙前塱道 | Nga Tsin Long Road | 此兩條街道的命名,是由於自南宋以來於此處設立之官署(衙門) | |
衙前圍道 | Nga Tsin Wai Road | ||
城南道 | South Wall Road | 因位於九龍寨城以南而得名 | |
爵祿街 | Tseuk Luk Street | 新蒲崗 | 因昔日為啟德機場跑道的一部分,改建後取名「爵祿」,諧音「著陸」[21] |
浸會大學道 | Baptist University Road | 九龍塘 | 因鄰近的浸會大學而得名 |
廣播道 | Broadcast Drive | 因鄰近的多間電視台和電台而得名。廣播道原名「光偉道」(Galway Road)及「安寧道」(Antrim Road)。自1960年代末起,佳藝電視、麗的電視、無綫電視、香港電台、商業電台,一條不足一公里的廣播道上總共有三家電視台和兩家電台在此建立總部,令當年的廣播道又稱為「五台山」;現時部分傳媒機構已遷出 | |
聖約翰里 | St. John's Lane | 因鄰近的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九龍及新界總區總部而得名 | |
真光里 | True Light Lane | 因鄰近的九龍真光中學而得名 | |
杏林街 | Heng Lam Street | 樂富 | 因鄰近的香港佛教醫院而得名,「杏林」有「醫院」之意 |
志蓮道 | Chi Lin Drive | 黃大仙 | 因鄰近的志蓮淨苑而得名 |
黃大仙道 | Wong Tai Sin Road | 因鄰近的黃大仙祠而得名 | |
展貿徑 | Trademart Drive | 九龍灣 | 因鄰近的九龍灣展貿中心而得名 |
復康徑 | Rehab Path | 藍田 | 因鄰近的香港復康會藍田綜合中心而得名 |
靈實路 | Haven Of Hope Road | 將軍澳 | 因鄰近的靈實醫院而得名 |
大學道 | University Road | 清水灣 | 因鄰近的香港科技大學而得名。值得一提的是,全港三條同名街道當中,只有這條「大學道」為公眾道路,且獲政府刊憲確認命名。 |
西貢醫局街 | Sai Kung Yee Kuk Street | 西貢 | 因昔日鄰近的西貢醫局而得名 |
市場街 | See Cheung Street | 因鄰近的西貢市場而得名 | |
車公廟路 | Che Kung Miu Road | 大圍 | 因鄰近沙田車公廟而得名 |
沙田車站圍 | Sha Tin Station Circuit | 沙田 | 因鄰近的沙田車站而得名 |
保健路 | Po Kin Road | 上水 | 因鄰近的北區醫院而得名 |
水廠街 | Shui Chong Street | 馬料水 | 因鄰近的沙田污水處理廠而得名 |
保健路 | Clinic Road | 因鄰近的香港中文大學保健中心而得名。道路雖然為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車站路 | Station Road | 因鄰近的港鐵大學站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聯合院道 | United Crescent | 因鄰近的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聯合路 | United Road | ||
新亞路 | New Asia Road | 因鄰近的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新亞坊 | New Asia Circle | ||
生物科技路 | Biotechnology Avenue | 因鄰近的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士林路 | Residence Road | 因沿路均爲大量教職員及學生宿舍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崇基路 | Chung Chi Road | 因鄰近的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教堂路 | Chapel Road | 因鄰近的崇基學院禮拜堂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池旁路 | Pond Crescent | 因鄰近的香港中文大學未圓湖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圖書館道 | Library Boulevard | 因鄰近大學圖書館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中央道 | Central Avenue | 因位處中大本部(「中央校園」)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大學道 | University Avenue | 因位處香港中文大學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環迴東路 | Campus Circuit East | 因道路環繞中大校園而得名。道路雖然為中大範圍內的私家路,而名稱亦未經政府刊憲確認,但一般地圖均會顯示有關道路名稱。 | |
環迴西路 | Campus Circuit West | ||
環迴北路 | Campus Circuit North | 白石角 | |
科學園路 | Science Park Road | 因鄰近的香港科學園而得名 | |
科技大道東 | Science Park East Avenue | ||
科技大道西 | Science Park West Avenue | ||
科研路 | Fo Yin Road | ||
創新路 | Chong San Road | ||
粉嶺車站路 | Fanling Station Road | 粉嶺 | 因鄰近的港鐵粉嶺站而得名 |
沙頭角街市街 | Market Street (Sha Tau Kok) | 沙頭角 | 因鄰近的沙頭角街市而得名 |
教育路 | Kau Yuk Road | 元朗 | 因鄰近多間學校而得名 |
水車館里 | Shui Che Kwun Lane | 因昔日鄰近的消防局而得名。消防局昔日俗稱「水車館」 | |
水車館街 | Shui Che Kwun Street | ||
公園北路 | Town Park Road North | 因鄰近的元朗公園而得名 | |
公園南路 | Town Park Road South | ||
元朗體育路 | Yuen Long Tai Yuk Road | 因鄰近元朗大球場而得名 | |
濕地公園路 | Wetland Park Road | 天水圍 | 因鄰近的香港濕地公園而得名 |
石崗機場路 | Shek Kong Airfield Road | 石崗 | 因鄰近的石崗機場而得名 |
煙囪路 | Chimney Road | 龍鼓灘 | 因鄰近的龍鼓灘發電廠而得名 |
變壓器路 | Transformer Road | ||
工場路 | Workshop Road | ||
三聖街 | Sam Shing Street | 屯門 | 因鄰近的三聖廟而得名 |
天后路 | Tin Hau Road | 因鄰近的屯門天后廟而得名 | |
青松觀路 | Tsing Chung Koon Road | 因鄰近的青松觀而得名 | |
青松徑 | Tsing Chung Path | ||
青山寺徑 | Tsing Shan Monastery Path | 因鄰近的青山禪院而得名 | |
仁愛堂街 | Yan Oi Tong Circuit | 因鄰近的仁愛堂總部而得名 | |
德士古道 | Texaco Road | 荃灣 | 因鄰近的德士古油庫而得名。德士古(現稱加德士)石油公司的油庫於80年代中拆卸,重建成海濱花園 |
德士古道北 | Texaco Road North | ||
荃灣街市街 | Tsuen Wan Market Street | 因鄰近的荃灣街市而得名 | |
仁濟街 | Yan Chai Street | 因鄰近的仁濟醫院而得名 | |
貨櫃碼頭路 | Container Port Road | 葵涌 | 因鄰近的葵涌貨櫃碼頭而得名 |
貨櫃碼頭南路 | Container Port Road South | ||
葵涌醫院道 | Kwai Chung Hospital Road | 因鄰近的葵涌醫院而得名 | |
瑪嘉烈醫院道 | 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 Road | 因鄰近的瑪嘉烈醫院而得名 | |
航展道 | Airport Expo Boulevard | 赤鱲角 | 因鄰近的亞洲國際博覽館而得名 |
機場路 | Airport Road | 因鄰近的香港國際機場而得名 | |
管制塔路 | Control Tower Road | 因鄰近的香港國際機場管制塔而得名 | |
航天城路 | Sky City Road | 因鄰近的香港國際機場航天城而得名 | |
航天城東路 | Sky City Road East | ||
翔天徑 | Sky Plaza Drive | 因鄰近的香港國際機場翔天廊而得名 | |
翔天路 | Sky Plaza Road | ||
翔天中路 | Sky Plaza Road Central | ||
翔天北路 | Sky Plaza Road North | ||
翔天南路 | Sky Plaza Road South | ||
跑道南路 | South Runway Road | 因鄰近的香港國際機場南跑道而得名 | |
梅窩碼頭路 | Mui Wo Ferry Pier Road | 梅窩 | 因鄰近的梅窩碼頭而得名 |
石壁水塘路 | Shek Pik Reservoir Road | 石壁 | 因鄰近的石壁水塘而得名 |
大澳街市街 | Tai O Market Street | 大澳 | 因鄰近的大澳街市而得名 |
長洲教堂路 | Cheung Chau Church Road | 長洲 | 因鄰近的長洲浸信會教堂而得名。長洲浸信會早於1851年(咸豐元年)在長洲興建教堂 |
長洲醫院路 | Cheung Chau Hospital Road | 因鄰近的長洲醫院而得名 | |
長洲體育路 | Cheung Chau Sports Road | 因鄰近長洲體育館而得名 | |
張保仔路 | Cheung Po Tsai Road | 因鄰近的張保仔洞而得名 | |
中學路 | Chung Hok Road | 因鄰近的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而得名 | |
冰廠路 | Ping Chong Road | 因鄰近的一間冰廠而得名 | |
警署徑 | Police Station Path | 因鄰近的長洲警署而得名 | |
學校路 | School Road | 因鄰近的長洲官立中學而得名 | |
鄉事會街 | Heung Sze Wui Street | 大埔 | 因當區的鄉事委員會而命名 |
鄉事會坊 | Heung Sze Wui Square | ||
沙田鄉事會路 | Sha Tin Rural Committee Road | 沙田 | |
青衣鄉事會路 | Tsing Yi Heung Sze Wui Road | 青衣 | |
屯門鄉事會路 | Tuen Mun Heung Sze Wui Road | 屯門 | |
梅窩鄉事會路 | Mui Wo Rural Committee Road | 梅窩 | |
馬灣鄉事會路 | Ma Wan Rural Committee Road | 馬灣 | |
西貢鄉事會路 | Sai Kung Rural Committee Lane | 西貢 | |
環城大道 | City Circuit | 將軍澳工業邨 | 因位於電視廣播城內而得名。這些道路並非由官方改名,而是由TVB改名,僅作內部用途,故並無出現在香港官方的地圖中。 |
外景路 | OB Road | ||
廠景路 | Studio Road | ||
新聞街 | News Street | ||
衛星街 | Satellite Street | ||
工場里 | Workshop Lane | ||
普照路 | Po Chiu Road | 油塘 | 因鄰近的天主教普照中學而得名 |
以各行各業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金融街 | Finance Street | 中環 | 因鄰近國際金融中心而得名 |
捷船街 | Schooner Street | 灣仔 | |
船街 | Ship Street | ||
體育道 | Sports Road | 跑馬地 | |
浣紗街 | Wun Sha Street | 大坑 | |
琉璃街 | Lau Li Street | 天后 | |
玻璃街 | Glass Street | ||
帆船街 | Yacht Street | ||
工廠街 | Factory Street | 筲箕灣 | 因附近工廠林立而得名 |
資訊道 | Information Crescent | 薄扶林 | 因位處數碼港園區而得名 |
漁暉道 | Yue Fai Road | 香港仔 | 這些街道都以「漁」字開頭,反映昔日香港仔一帶都是漁村 |
漁豐街 | Yue Fung Street | ||
漁歌街 | Yue Ko Street | ||
漁光道 | Yue Kwong Road | ||
漁利街 | Yue Lei Street | ||
漁獲街 | Yue Wok Street | ||
惠福道 | Welfare Road | 黃竹坑 | 「Welfare」的意思是「福利」,該道路的建築物,大多都是慈善團體的建築,故有此名 |
黑布街 | Hak Po Street | 旺角 | 1940年代,旺角(芒角村)已由一個村莊經填海造地漸變成為一個具有多種不同工業的集中區域。染布房街就有很多染布工業集中,黑布白布在於早年是廣泛購用的,因此也發展出黑布街及白布街 |
白布街 | Pak Po Street | ||
染布房街 | Yim Po Fong Street | ||
洗衣街 | Sai Yee Street | 洗衣街原為一條小水溪,1920年代,田地平整為住宅大樓,居住於小水溪附近的婦女上門接洗衣服,附近居民都叫溪邊小徑為洗衣街。1930年代,政府將水溪水源於界限街截斷導入地底下水道,及將水溪覆蓋於地底闢成道路。由於居民習慣稱呼溪邊小徑為洗衣街,故覆蓋路面後仍維持今稱 | |
晏架街 | Anchor Street | 大角咀 | 「Anchor」的意思是「錨」。晏架街一帶原是港口,船隻在這裏拋錨停泊,後來填海發展九龍半島而變成陸地,至今超過六十年 |
農圃道 | Farm Road | 土瓜灣 | |
木廠街 | Mok Cheong Street | ||
炮仗街 | Pau Chung Street | 20世紀初,「爆竹大王」陳蘭芳於此處開設炮竹廠而得名[9] | |
賈炳達道 | Carpenter Road | 九龍城 | 「Carpenter」意思為木匠,中文卻音譯為「賈炳達」 |
貨運道 | Cargo Circuit | 九龍灣 | 道路在已關閉的啟德機場附近,「Cargo」意思是貨櫃 |
銀影路 | Ngan Ying Road | 清水灣 | 因鄰近清水灣邵氏影城而得名 |
影業路 | Ying Yip Road | 因鄰近清水灣製片廠而得名 | |
插桅杆街 | Chap Wai Kon Street | 沙田 | |
漁安街 | Yu On Street | 汀角 | |
教育路 | Kau Yuk Road | 元朗 | 1960年代,新界人口及學童數目增加,所以政府與新界鄉議局決定在鄉議局的三個選區(元朗、大埔同南約)各興建一間中學,政府承擔70%建築費,鄉議局承擔30%。為配合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而興建的馬路就稱為教育路。 |
元朗炮仗坊 | Yuen Long Pau Cheung Square | ||
元朗體育路 | Yuen Long Tai Yuk Road | 配合元朗大球場及元朗區體育會興建的馬路。 | |
工業街 | Kung Yip Street | 葵涌 | 因附近工廠林立而得名 |
打磚坪街 | Ta Chuen Ping Street | ||
大蒸場路 | Tai Ching Cheung Road | 據說此地以往是蒸酒之地而得名[22] | |
航膳中路 | Catering Road Central | 赤鱲角 | 因附近有多間航空公司的膳食服務大樓而得名 |
航膳東路 | Catering Road East | ||
航膳西路 | Catering Road West | ||
長洲體育路 | Cheung Chau Sports Road | 長洲 |
以食品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鹹魚街 | Ham Yu Street | 西營盤 | |
水街 | Water Street | 水街的中間原有一條明渠,把雨水從山上帶到維多利亞港。水街亦因此得名 | |
水巷 | Water Lane | 上環 | |
糖水道 | Tong Shui Road | 北角 | |
西洋菜里 | Sai Yeung Choi Lane | 深水埗 | |
西洋菜北街 | Sai Yeung Choi Street North | 石硤尾 | 1924年,位於旺角的芒角村拓展道路。由於這些道路的位置,本來是種植西洋菜和通菜的水田,所以就被命名為西洋菜街和通菜街。隨着旺角的發展,菜田早已消失,變成以商業及住宅大廈為主[15] |
西洋菜南街 | Sai Yeung Choi Street South | 旺角 | |
通菜街 | Tung Choi Street | ||
豉油街 | Soy Street | ||
酒街 | Wine Street | 元朗 |
以動物命名的街道(不包括單一字眼系列的街名)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鳳凰台 | Fung Wong Terrace | 灣仔 | |
鳳輝臺 | Fung Fai Terrace | ||
皇龍道 | Dragon Road | 天后 | |
金龍台 | Dragon Terrace | ||
孔雀道 | Peacock Road | 北角 | |
龍翔道 | Lung Cheung Road | 九龍北 | |
紅鸞道 | Hung Luen Road | 紅磡 | |
鳳儀街 | Fung Yi Street | 土瓜灣 | 此十一條街道都是「馬頭角十三街」當中的全直街道,最大特色在於每條街的字首均為中國傳統有吉祥兆頭之動物:龍、鳳、鹿、麒麟(麟)、鷹、鵬、雁(鴻)、蟬、燕、馬(駿)及鶴 |
鶴齡街 | Hok Ling Street | ||
鴻運街 | Hung Wan Street | ||
鹿鳴街 | Luk Ming Street | ||
麟祥街 | Lun Cheung Street | ||
龍圖街 | Lung To Street | ||
鵬程街 | Pang Ching Street | ||
蟬聯街 | Shim Luen Street | ||
駿發街 | Tsun Fat Street | ||
燕安街 | Yin On Street | ||
鷹揚街 | Ying Yeung Street | ||
獅子石道 | Lion Rock Road | 九龍城 | 獅子石道的英文名稱一般認為是來自九龍半島北部的獅子山(Lion Rock),但中文名稱卻錯誤直譯為「獅子石」。然而,由於該處離獅子山有一段距離,因此也有持相反意見,認為「獅子石」並非指「獅子山」。 |
鳳舞街 | Fung Mo Street | 橫頭磡 | |
彩鳳徑 | Choi Fung Path | 牛池灣 | |
游龍徑 | Yau Lung Path | ||
獅子山隧道 | Lion Rock Tunnel | 獅子山 | |
獅子山隧道公路 | Lion Rock Tunnel Road | 沙田 | |
獅子橋 | Lion Bridge | ||
燕子里 | Yin Tse Lane | 大埔滘 | |
畫眉徑 | Wa Mei Path | 粉嶺 | |
鳳麒路 | Fung Ki Road | 元朗 | 這一系列街道都位於元朗市中心以東的雞地,雞地一名源於以前這裡是買賣雞鴨家禽的。在1960至80年代,村民會把家禽帶來大棚中買賣。到了1980年代起,該處成為以單棟式洋樓為主的住宅區,並附以小規模商業活動。到1990年代,墟市的面積縮小,只剩下位於現在YOHO Midtown旁的蔬菜批發市場。當初可能是由於雞地名字不雅,政府為這區的街道命名時,以鳳字取代雞,寄以吉祥的意思。[23] |
鳳翔路 | Fung Cheung Road | ||
鳳琴街 | Fung Kam Road | ||
鳳群街 | Fung Kwan Road | ||
鳳香街 | Fung Heung Road | ||
鳳攸南街 | Fung Yau Street South | ||
鳳攸北街 | Fung Yau Street North | ||
鳳攸東街 | Fung Yau Street East | ||
麒麟徑 | Kei Lun Path | 屯門 | |
海蜂徑 | Seabee Lane | 愉景灣 | |
海燕徑 | Seabird Lane | ||
海馬徑 | Seahorse Lane |
以植物命名的街道(不包括單一字眼系列的街名)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玫瑰里 | Rose Lane | 西營盤 | |
紫薇街 | Tsz Mi Alley | ||
荷李活道 | Hollywood Road | 上環 | 「Hollywood」的意思是「冬青樹」 |
紅棉路 | Cotton Tree Drive | 金鐘 | |
棉花路 | Cotton Path | 銅鑼灣 | |
比雅道 | Briar Avenue | 跑馬地 | 「Briar」的意思是「薔薇」 |
蟠龍道 | Broom Road | 「Broom」的意思是「金雀花」 | |
荷塘道 | Hawthorn Road | 「Hawthorn」的意思是「山楂」 | |
冬青道 | Holly Road | ||
松柏徑 | Cedar Drive | 赤柱 | |
棕櫚徑 | Palm Drive | ||
松山道 | Pine Tree Hill Road | 佐敦 | |
地士道街 | Thistle Street | 旺角 | 「Thistle」的意思是「薊」,蘇格蘭國花 |
槐樹街 | Ash Street | 大角咀 | 「Ash」的意思是「梣樹」 |
櫸樹街 | Beech Street | ||
柏樹街 | Cedar Street | 「Cedar」的意思是「雪松」,又稱香柏 | |
櫻桃街 | Cherry Street | ||
榆樹街 | Elm Street | ||
松樹街 | Fir Street | 「Fir」的意思是「杉樹」,當年跟附近的杉樹街(Pine Street)錯誤對調英文名 | |
埃華街 | Ivy Street | 「Ivy」的意思是「常春藤」 | |
洋松街 | Larch Street | ||
菩提街 | Lime Street | 「Lime」的意思是「椴樹」 | |
楓樹街 | Maple Street | ||
橡樹街 | Oak Street | ||
棕樹街 | Palm Street | ||
杉樹街 | Pine Street | 「Pine」的意思是「松樹」,當年跟附近的松樹街(Fir Street)錯誤對調英文名 | |
白楊街 | Poplar Street | ||
詩歌舞街 | Sycamore Street | 「Sycamore」的意思是「無花果樹」 | |
鐵樹街 | Tit Shu Street | ||
合桃街 | Walnut Street | ||
柳樹街 | Willow Street | ||
黃竹街 | Wong Chuk Street | ||
彩雀街 | Larkspur Street | 長沙灣 | 「Larkspur」的意思是「飛燕草」 |
丁香街 | Lilac Street | ||
蘭花街 | Orchid Street | ||
海棠路 | Begonia Road | 九龍塘 | |
高槐路 | Cassia Road | 「Cassia」的意思是「肉桂」 | |
石竹路 | Dianthus Road | ||
玉蘭路 | Magnolia Road | ||
壽菊路 | Marigold Road | ||
丹桂路 | Osmanthus Road | ||
牡丹路 | Peony Road | ||
玫瑰街 | Rose Street | ||
地錦路 | Verbena Road | 「Verbena」的意思是「馬鞭草」 | |
紫藤路 | Wistaria Road | ||
橙花路 | Chang Fa Avenue | 彩虹 | |
青楊路 | Ching Yeung Avenue | ||
紅梅路 | Hung Mui Avenue | ||
藍鐘路 | Lam Chung Avenue | ||
綠柳路 | Luk Lau Avenue | ||
紫葳路 | Tse Wai Avenue | ||
黃菊路 | Wong Kuk Avenue | ||
翠榕橋 | Banyan Bridge | 沙田 | |
牡丹街 | Mau Tan Street | 元朗 | |
翠柏路 | Chui Pak Road | ||
紅棉圍 | Hung Min Court | ||
青榕徑 | Banyan Path | 錦繡花園/棕櫚泉 | |
紫荊東路 | Bauhinia Road East | ||
紫荊北路 | Bauhinia Road North | ||
紫荊南路 | Bauhinia Road South | ||
紫荊西路 | Bauhinia Road West | ||
海棠徑 | Begonia Path | ||
白楊徑 | Birch Path | 「Birch」的意思是「樺樹」 | |
茶花徑 | Camelia Path | ||
柏樹徑 | Cedar Path | 「Cedar」的意思是「雪松」,又稱香柏 | |
櫻桃徑 | Cherry Path | ||
加州花園翠柏路 | Cypress Drive | ||
榕翠徑 | Ficus Path | ||
洋葵徑 | Geranium Path | ||
銀杏路 | Ginkgo Road | ||
華梓徑 | Gmelina Path | ||
金竹東路 | Golden Bamboo Road East | ||
金竹西路 | Golden Bamboo Road West | ||
紅花徑 | Hibiscus Path | 「Hibiscus」的意思是「芙蓉」 | |
紅棉徑 | Kapok Path | ||
桂花徑 | Laurel Path | ||
丁香徑 | Lilac Path | ||
芙蓉徑 | Lily Path | 「Lily」的意思是「百合」 | |
紅荷徑 | Lotus Path | ||
紅荷路 | Lotus Road | ||
荔枝里 | Lychee Lane | ||
荔枝東路 | Lychee Road East | ||
荔枝北路 | Lychee Road North | ||
荔枝南路 | Lychee Road South | ||
荔枝西路 | Lychee Road West | ||
玉蘭徑 | Magnolia Path | ||
金粟徑 | Maize Path | ||
銀菊徑 | Marigold Path | ||
米蘭徑 | Michelia Path | ||
水仙徑 | Narcissus Path | ||
竹桃徑 | Oleander Path | ||
紫蘭徑 | Orchid Path | ||
月桂徑 | Osmanthus Path | ||
柏欣大道 | Palm Canyon Drive | 「Palm」的意思是「棕櫚」,「Canyon」的意思是「峽谷」 | |
牡丹徑 | Peony Path | ||
鳳凰徑 | Phoenix Path | ||
翠松路 | Pinaceae Drive | ||
松濤東路 | Pinery Road East | ||
松濤南路 | Pinery Road South | ||
松濤西路 | Pinery Road West | ||
金桃徑 | Prunus Path | ||
玫瑰徑 | Rose Path | ||
紫檀路 | Rose Wood Road | ||
日葵徑 | Sunflower Path | ||
楓香路 | Sweet Gum Road | ||
柳樹徑 | Willow Path | ||
梨木道 | Lei Muk Road | 葵涌 | 相傳該處附近有梨樹而得名 |
梨樹路 | Lei Shu Road | ||
麗梨花街 | Lai Lei Fa Street |
以數目字命名的街道
[编辑]以下列表不包括各新界鄉村,以及康樂園、錦綉花園等低密度住宅區內的街道。
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第一街 | First Street | 西營盤 | |
第二街 | Second Street | ||
第三街 | Third Street | ||
第一巷 | First Lane | 大坑 | |
第二巷 | Second Lane | ||
第三巷 | Third Lane | ||
牛頭角第一街 | Ngau Tau Kok First Street | 牛頭角 | 這一系列街道都隨牛頭角下邨重建而不再存在(參見牛頭角下邨周邊街道) |
牛頭角第二街 | Ngau Tau Kok Second Street | ||
牛頭角第三街 | Ngau Tau Kok Third Street | ||
牛頭角第四街 | Ngau Tau Kok Fourth Street | ||
牛頭角第五街 | Ngau Tau Kok Fifth Street | ||
大有街 | Tai Yau Street | 新蒲崗 | 這一系列街道都位於新蒲崗工業區內 另見新蒲崗八街 |
雙喜街 | Sheung Hei Street | ||
三祝街 | Sam Chuk Street | ||
四美街 | Sze Mei Street | ||
五芳街 | Ng Fong Street | ||
六合街 | Luk Hop Street | ||
七寶街 | Tsat Po Street | ||
八達街 | Pat Tat Street |
以天體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月街 | Moon Street | 灣仔 | 取材自《三字經》中「三光者,日月星」 |
星街 | Star Street | ||
日街 | Sun Street | ||
木星街 | Jupiter Street | 天后 | |
水星街 | Mercury Street | ||
旭日街 | Yuk Yat Street | 土瓜灣 | |
朗月街 | Long Yuet Street | ||
朗日路 | Long Yat Road | 元朗 | |
駿日街 | Chun Yat Street | 將軍澳工業邨 |
以船隻命名的街道
[编辑]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德立街 | Drake Street | 金鐘 | 以英國海軍戰艦德立號(HMS Drake)命名 |
樂禮街 | Rodney Street | 以英國海軍戰艦樂禮號(HMS Rodney)命名 | |
添馬街 | Tamar Street | 以英國海軍戰艦添馬艦(HMS Tamar)命名 | |
白蘭軒道 | Blenheim Road | 尖沙咀 | 以英國海軍戰艦白蘭軒號(HMS Blenheim)命名 |
亞皆老街 | Argyle Street | 旺角 | 以英國商船亞皆老號(Argyle)命名 |
地士道街 | Thistle Street | 以英國海軍戰艦地士道號(HMS Thistle)命名 |
以飛機型號命名的街道
[编辑]以下街道均位於已關閉的啟德機場一帶,故以飛機型號命名。隨着啟德機場停用及拆卸,除協調道與德高道外,下列街道名已於2015年1月23日起被地政總署予以「除名及不再使用」。
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在地區 | 說明 |
---|---|---|---|
彗星道 | Comet Drive | 啟德 | 以哈維蘭彗星型客機(de Havilland Comet)命名。哈維蘭彗星型是由英國德哈維蘭公司研發,於1949年出廠。這種飛機的研發,使英國成為航空界的翹楚。彗星道原名「機場四路」(Airport Drive No. 4),1987年改為今名 |
協調道 | Concorde Road | 以和諧式客機(Concorde)命名。和諧式客機由法國宇航和英國飛機公司聯合研製的中程超音速客機,在1969年首飛,1976年投入服務。受種種因素影響,和諧式客機於2003年「退役」,結束其27年的商業飛行生涯 | |
康維道 | Convair Drive | 以康維爾系列飛機(Convair)命名。康維爾系列飛機由美國飛機製造商康維爾(Convair)製造。康維道原名「機場五路」(Airport Drive No. 5),1987年改為今名 | |
德高道 | Dakota Drive | 以C-47運輸機(C-47 Skytrain,英文又名Dakota——達科塔)命名。C-47運輸機由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生產,是一款由DC-3民用客機衍生而成的軍用運輸機,為二戰盟軍廣泛採用的機種之一,並一直採用至1950年代,時至今日仍然服役於少數國家。德高道原名「機場一路」(Airport Drive No. 1),1987年改為今名 | |
電星道 | Electra Drive | 以伊萊克特拉系列飛機(Electra)命名。伊萊克特拉系列飛機由美國洛歇公司(Lockheed Corporation)製造。電星道原名「機場三路」(Airport Drive No. 3),1987年改為今名 | |
天威道 | Skymaster Drive | 以天威系列飛機(Skymaster)命名。天威系列飛機由美國塞斯納飛行器公司(Cessna Aircraft Co.)製造 | |
三星道 | Tristar Avenue | 以洛歇三星客機(Lockheed L-1011 TriStar)命名。它是繼波音747和DC-10後,第三款投入商業運營的廣體噴射客機,亦是洛歇公司的唯一一款噴射民航客機 |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來源
- ^ 現有道路及鐵路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路政署
- ^ Bebbington, G. (1972) London Street Names, p18
- ^ 3.0 3.1 3.2 http://hk.epochtimes.com/archive/Issue112/szlz-2.html [失效連結]
- ^ 追憶龍城蛻變. peacesail.wordpress.com. [2022-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地方 - 建設及建築物 - 石油儲存庫. www.hk-place.com. [2017-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圖說香江:禮頓山,約1950年 - 香港文匯報. paper.wenweipo.com.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遊走中環小街之鐵行里. 2011-08-01 [2018-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鄭寶鴻. 《香港華洋行業百年──貿易與金融篇》. 香港: 商務. 2016年2月. ISBN 9789620756764 (中文).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香港掌故 【街道名稱的由來】(六之六). 大紀元時報. 2007-05-18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丁新豹. 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 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11-17 [2022-03-26]. ISBN 978-962-04-366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0) (中文).
- ^ 壹週刊 屋地盡當銀行逼倉 劉皇發山窮水盡. fungchiwood.com. 2002-09-12 [201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新界鄉議局史》,第118-119頁
- ^ 13.0 13.1 13.2 13.3 以外國地名命名的香港地名一覽. daimones.blogspot.com.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數碼地面電視訊號覆蓋範圍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
- ^ 15.0 15.1 15.2 香港掌故 [街道名稱的由來 ] 六之五. 大紀元時報. 2007-05-11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吳靄儀. 活化火藥庫. 2012-02-07 [2012-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7.0 17.1 鄭寶鴻. 街道倒後鏡. www.thevoice.org.hk. 2010年10月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8.0 18.1 存档副本. [2019-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www.takungpao.com/hm/top/2011-05-19/812881.html [失效連結]
- ^ 存档副本. [2011年8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9月16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新蒲崗街道趣談. Metro Pop. 2017-11-01 [2020-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林根深. 大蒸場走下城門水塘. 文匯報. 2004-05-08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跑遊元朗 (5) - 雞地. 2014-01-18 [2015-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書籍及媒體
- 《香港街道命名考源》,梁濤,市政局,1992年
- 《九龍街道命名考源》,梁濤,市政局,1993年
- 《香港歷史文化小百科》,爾東,明報出版社,2004年11月
- 《解密百年香港》,亞洲電視
- Signs of a Colonial Era, Andrew Yanne and Gillis Heller, 2009
- Hong Kong's Street Names and Their Origins. Vol. 1, Frena Bloomfield,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