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幹線編號系統
外观
香港幹線編號系統為香港各條公路幹線編配編號,方便市民認別有關幹線。
現時幹線編號系統(第三代)
[编辑]2003年,香港運輸署發表《香港方向指示標誌綜合檢討研究》報告,表示沿用了接近30年的第二代幹線編號系統,只按道路建成次序而編配,令駕駛者難以分辨,亦使道路沒有系統地編排。所以第三代幹線編號系統正式被編配,令駕駛者能夠更方便使用幹線。這個系統於2004年2月1日正式開始使用至今。
新系統把9條幹線分類為3個類別:南北走向、東西走向及環迴。
- 南北向幹線
- 1、2、3號幹線,其編號次序是按所穿過的海底隧道的啟用日期,先後而編訂(依次序為:香港海底隧道、東區海底隧道、西區海底隧道)。10號幹線及正在研究興建的11號幹線也為南北走向幹線,但編號與預計啟用日期無關。
- 東西向幹線
- 4、5、6、7、8、10號幹線,是按其地理位置由南至北編號,而非該幹線全線通車而編訂。
- 環迴幹線(9號幹線)
- 把原有的1、2號幹線位於新界的部份,加上5號幹線,重組成為一條環迴新界的幹線。
第三代幹線編號系統如下:(按幹線路標遞增顯示)
- █ 1號幹線:香港仔 ↔ 沙田
- █ 2號幹線:鰂魚涌 ↔ 馬料水
- █ 3號幹線:西營盤 ↔ 元朗
- █ 4號幹線:柴灣 ↔ 堅尼地城
- █ 5號幹線:牛頭角 ↔ 柴灣角
- █ 6號幹線:將軍澳 ↔ 西九龍(藍田至西九龍興建中,將軍澳藍田隧道已於2022年12月11日通車)
- █ 7號幹線:將軍澳 ↔ 葵涌
- █ 8號幹線:赤鱲角 ↔ 沙田
- █ 9號幹線:以城門隧道收費廣場作起點逆時針環迴新界
- █ 10號幹線:深圳蛇口深圳灣口岸 ↔ 北大嶼山(元朗至屯門計劃中)
- █ 11號幹線:北大嶼山 ↔ 元朗(研究中)[1]
新系統同時為各幹線的出口加上編號,以方便駕駛者使用幹線前往目的地[2]。
歷代幹線編號系統
[编辑]在第三代之前,香港曾有兩代幹線編號系統,分別於1968年及1974年開始使用。
第一代幹線編號系統
[编辑]於1968年發表的《香港長遠道路研究》報告中,刊載了第一代幹線編號的使用。連接各個策略性發展區的主要幹道,使用了一位數字作編號。而將策略性發展區內的地方連接的區域幹線,則使用了兩位數字作編號。
- 1:香港仔 ↔ 粉嶺,經香港仔隧道、海底隧道、獅子山隧道、大埔公路
- 2:接駁1號幹線和漆咸道至上水,經加士居道、西九龍走廊、葵涌道、荃灣路、屯門公路、青山公路
- 3:接駁1號幹線和漆咸道至油塘,經機場隧道(今啟德隧道)和觀塘道
- 4:蝴蝶谷交匯處至觀塘,經呈祥道、龍翔道和一條擬建天橋(今觀塘繞道)
- 5:葵涌至沙田的道路,其中包括部份擬建道路即今城門隧道
- 6:青山公路葵涌和荃灣路段
- 7:香港仔至銅鑼灣,包括一條擬建由香港仔至堅尼地城的道路(至今還未有興建時間表)、干諾道、夏慤道和告士打道
- 8:銅鑼灣至柴灣,經一條擬建在英皇道上方的天橋,為今天東區走廊的前身
第二代幹線編號系統(1974年至2004年1月31日)
[编辑]第二代幹線編號於1974年開始使用,共有9條已建成的幹線及2條建議中幹線。第二代的編號大致沿用第一代的編號,主要的不同在於將部份相接的幹線編號合併,例如新的2號幹線是由之前的2號及3號幹線合併而成,亦新定3號幹線和6號幹線,並廢除區域幹線編號。值得留意的是,第二代的3號幹線及10號幹線的編號,原封不動至今。
- 1號幹線:香港仔 ↔ 落馬洲(47.3公里)(沙田馬場以南的20.4公里為今1號幹線,以北則為今9號幹線火炭至新田段)
- 2號幹線:牛頭角 ↔ 新田(54.4公里)(屯門公路以東17.9公里為今5號幹線,其餘為今9號幹線柴灣角至新田段)
- 3號幹線:西營盤 ↔ 凹頭(27.2公里)(沿用編號)
- 4號幹線:葵涌 ↔ 將軍澳(17.6公里)(今7號幹線)
- 5號幹線:荃灣 ↔ 沙田(9.5公里)(今9號幹線城門谷至火炭段)
- 6號幹線:鰂魚涌 ↔ 馬料水(18.8公里)(今2號幹線)
- 7號幹線:銅鑼灣 ↔ 香港仔(13.5公里,堅尼地城至香港仔路段已擱置)(堅尼地城以東2.3公里為今4號幹線上環至堅尼地城段,其餘曾為4號幹線上環至灣仔交匯處路段,但在中環灣仔繞道於2019年1月20日通車後被取代)
- 8號幹線:銅鑼灣 ↔ 柴灣(即東區走廊,8.6公里)(2019年1月20日中環及灣仔繞道通車前,今4號幹線途經全段東區走廊,繞道以西一段路段在繞道通車後被剔出幹線範圍)
- 9號幹線:赤鱲角 ↔ 沙田(33.2公里)(今8號幹線)
- 10號幹線:西營盤 ↔ 后海灣(計劃中,29.5公里)(后海灣至虎地段為今10號幹線已通車路段)
- 11號幹線:西九龍 ↔ 將軍澳(計劃中,約14公里)(今興建中的6號幹線)
9號幹線(今8號幹線)長沙灣至沙田段,前稱16號幹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