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陶弘景

典范条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陶弘景
通明
華陽隱居
貞白先生
出生456年4月30日
建康(今南京
逝世536年3月12日(536歲—03—12)(79歲)
茅山朱陽館
居住地茅山
籍貫丹陽秣陵(今江寧縣)
國籍齊朝梁朝
宗派上清派
修煉地茅山
師承孫遊嶽
徒弟與學生陸敬游、戴猛之、周子良、桓闓之等
著作本草經集注
《陶隱居集》
真誥
《登真隱訣》
《效驗方》
《補闕肘後百一方》
《養生延命錄》
《古今刀劍錄》

陶弘景(456年4月30日—536年3月12日;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賜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書法家,博學多才,善於描寫自然風景,精通醫藥與天文知識,兼修二教,特別尊崇東晉時出世的上清經,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南齊時,他擔任親王的侍讀多年,有感官職低微,索性辭官隱居不仕,率弟子棲隱茅山,專心修道,卻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諮詢國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譽。陶弘景長期煉製丹藥,鑄煉寶刀,撰有《真誥》、《登真隱訣》、《本草經集注》等道教與醫學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其淵博知識廣受現代史家所推崇。

生平

[编辑]

在世

[编辑]

陶弘景為江东名门,按其侄陶翊的《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弘景為陶濬的七世孫。祖陶隆,南朝宋隨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官至江夏孝昌相。弘景自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易經》《论语》等儒家经典。十岁得葛洪神仙傳》,“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他擅長寫作,十五歲作〈尋山志〉,表達傾慕隱逸生活[1]:81。20餘歲時,陶弘景投靠當權的蕭道成,479年蕭道成篡位後,獲授豫章王侍郎,謝絕受職。481年父親陶貞寶被妾侍所殺,此事使陶弘景決意終身不婚。482年,陶弘景出任齊高帝第16子蕭鏗的侍讀,獲授振武將軍[2]:42-45。他受到權貴的排擠,鬱鬱不得志[1]:82,491年,獲授奉朝請,陶弘景自覺官職卑微,仕途失意,便決意辭官歸隱。492年,上「解官表」辭職,隱居句容縣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官員士人為他送別,盛況空前[2]:50, 53

隱居

[编辑]

陶弘景與弟子在茅山興建華陽上下二館,草創時期,情況相當艱難。493年齊明帝要求陶弘景去參拜各名嶽大山,祈求天下太平,前後3年。其後明帝常派使者來找陶弘景,其聲名愈來愈大[3]:84。好友沈約出任東陽太守時,多次邀請陶弘景出山,陶弘景都謝絕。他回到茅山後建造一幢三層樓房,自己住在最上層,弟子住中層,下層則用以接待來客,在山中專心整理道教典籍,寫成《本草經集注》等著作[2]:54, 56-57。501年蕭衍起兵時,陶弘景上表慶賀歡迎,並援引圖讖,獻上國號「梁」,當時蕭衍極信任陶弘景,就國家大事一月數次遣使入山向陶弘景諮詢,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3]:85。蕭衍曾邀請陶弘景出山參政,陶弘景畫了兩頭牛,其一在草叢間散步,另一則頭戴金籠,被人用繩子牽著,用棍驅趕,表明不願下山[4]:51

505年,梁武帝請求陶弘景為他煉製金丹,陶弘景在中茅山覓地煉丹[5]:58,翌年初開鼎,未成。508年,陶弘景改名王整,悄悄離開茅山,輾轉去到永嘉青嶂山繼續煉丹,在當地收了周子良為弟子,並於511年經海路到達霍山[3]:86。霍山在今福建寧德縣霍童山,相傳是仙人大茅君與魏夫人所在之處[6]:138-142。次年陶弘景離開霍山回到浙東海島木溜嶼,梁武帝遣使召回陶弘景[3]:87。515年,移居梁武帝為他修建位於茅山的朱陽館。515年其弟子周子良自殺,留下大量通靈記錄,陶弘景整理成《周氏冥通記》,加上注釋。520年,陶弘景受蕭綱邀請到京口,談論數天[3]:61-63;527年,獻上善勝、威勝二刀給梁武帝;536年過世,年八十一。朝廷追贈予中散大夫之職,賜號貞白先生[3]:64, 67

宗教信仰

[编辑]
陶弘景文集《陶貞白集》明代刊本

道教

[编辑]

陶弘景10歲時讀葛洪的《神仙傳》,憧憬神仙的世界,12歲時看見郗愔親筆書寫的《太清諸丹法》,便欣然有志煉丹[2]:38-39,20餘歲時開始服食仙藥,後來拜孫遊嶽為師,接受道教的符圖經法。484年,陶弘景忽然得病,7日不省人事,不飲不食,期間夢中有神秘體驗[2]:46-47,目睹神界仙境的景物,促使他日後決心修道[7]:138,由此確立道教信仰,尊崇東晉時楊羲、許謐、許翽三君遺下的經文。自此他一意尋求楊、許三君的上清經真跡[2]:47-48,遊歷浙、越各地,從其他道士及士大夫處搜集楊、許的手跡,編成《真誥》和《登真隱訣》二書,整理上清派的經典[2]:50, 59,以及上清經所奉諸神的名號[8]:17。他高度崇拜上清經,甚至相信誦經萬遍,毋須服藥就能升仙[9]:81

上清經外,陶弘景也傳授《老君六甲符》、《西岳公禁山符》、《五嶽真形圖》、《三皇文》及《靈寶五符》這5種道教經書符圖[10]:328-329。他搜集各種服食仙方,編成《太清草木集要》2卷、《太清諸丹集要》3卷、《合丹節度》4卷、《服餌方》3卷,又編成《養生延命錄》2卷[5]:71, 81,主要取材自張湛等人編輯的《養生要集》,徵引書籍30多種[7]:246,採摭前人各家的養生言論。養生思想方面,陶弘景主張形神雙修,養神和煉形並重,保持形神統一,以致長壽長生。修道者應服食藥石以煉形,吸收天地精氣以養神,以和氣洗滌氣質,以德行止息爭辯。為了保存形神,人應清心寡欲,減少思慮,保持內心和諧,控制七情六欲,並保持恰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9]:77-79

煉丹方面,陶弘景採用「九轉丹」方,從505年至525年,7次起爐煉丹,據說最後終於成功了,但他對煉丹一事沒有十足信心,當初受梁武帝所託也感為難,始終沒有試食[1]:89-90。他認為在茅山煉丹,過於接近民居,以致無成,因此他離開茅山再找遠離人煙的地方煉丹[3]:86。陶弘景相信自己會升為仙官,其弟子周子良能夠通神,曾獲神靈告知陶弘景數年後將仙遊,並得到蓬萊都水監一職,陶弘景對此深信不疑,預早營造自己的墓室[3]:89, 93

佛教

[编辑]

陶弘景兼修佛道二教,調和三教[1]:96。南遊霍山回到茅山後,他對佛教更為信奉,513年,夢見佛祖授予他勝力菩薩之名,於是到鄮縣阿育王塔受五大戒[5]:60。他在茅山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拜[1]:95,並在茅山建造菩提白塔。他自稱「勝力菩薩捨身」、「釋迦佛陀弟子」[3]:92, 81。晚年時,北方淨土宗始祖曇鸞慕名南來就學,陶弘景授予本草書和仙術[5]:65,又向曇鸞學習《觀無量壽經[11]:42。遺囑並用佛道二教的衣飾安葬[5]:67

學問

[编辑]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敦煌抄本殘卷

文藝

[编辑]

陶弘景博學多才,「一事不知,以為深耻」,琴棋書畫都擅長,他所作的〈水仙賦〉,沈約認為深不可測[1]:82, 91-92。他能寫出山川之美,其遊記〈尋山志〉敘述脫離世俗,遊覽山水,尋訪仙藥的快樂,詳細描寫深山幽谷的景色;他曾作詩給齊帝回答「山中何所有」: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12]:209-210

經學方面,陶弘景保持東漢經學家的風格[4]:52,曾注解《毛詩序》、鄭玄《三禮序》、《孝經》和《論語》;其注解屬於訓詁章句的範圍,不同於當時南朝講究義理的學風[1]:98。史學方面,陶弘景撰有《帝王年曆》5卷,以《竹書紀年》為年代依據;地理方面,撰有《古今州郡記》,兵書方面,撰有《真人水鏡》10卷及《握鏡》1卷[5]:68-69,古籍研究方面,他撰有《老子》注4卷、《鬼谷子》注3卷[5]:72, 81。陶弘景也是個書法家,工於隸書[1]:91,其書法有王羲之的風格,列入庾肩吾《書品》中共九品的第六品;唐代書法家評論他的書法有骨氣而銳利[13]:92, 83, 85。他特別擅長於鑑別王羲之作品的真偽,曾替梁武帝鑑定王羲之的書蹟,認為古今書法中,鍾繇第一,王羲之第二,王獻之第三[13]:90-91

科學

[编辑]

醫學方面,陶弘景精通藥性,常救人濟世[7]:217,他繼承祖父陶隆和父親陶貞寶的本草學知識,校訂《神農本草經》,附加《名醫別錄》中的新藥,撰有《本草經集注》7卷、《效驗方》5卷及《補闕肘後百一方》3卷[2]:58。《補闕肘後百一方》補充葛洪的《肘後救卒方》而成[14]:263,有藥方101首[5]:70。當時《神農本草經》頗有錯亂,陶弘景釐定當中藥物365種,並增加《名醫別錄》的365種,合計730種藥物,形成有條理有系統的《本草經集注》,書中以紅黑二色墨點注明藥物的熱性或寒性,總結前人的用藥經驗[1]:84-85;《神農本草經》的正文用紅字書寫,來自《名醫別錄》及陶弘景自己增加的內容則用黑字。他放棄將藥物按療效分為三品的分類方法,首創把藥物按「自然範疇」分為玉石、草、穀、蔬、木、果、蟲獸7類[15]:213, 191, 211

陶弘景亦精通天文,製作渾天儀,高3尺許,能自動運轉,著有《天文星經》5卷[1]:86-87、《天儀說要》1卷。他又撰有《古今刀劍錄》1卷[5]:72, 82,親自鑄煉刀劍,曾呈獻兩把寶刀給梁武帝,梁元帝蕭繹打算以陶弘景所鑄寶劍陪葬[1]:88

地位

[编辑]
陶弘景

道教史上,陶弘景整理經典,首創編製道教的神譜,集上清派之大成,功績巨大[11]:42, 106-107,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8]:112,被視為茅山派的創始人。學術史上,陶弘景被視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9]:76,其「一事不知,以為深耻」的求學態度,特別受到清代考據學家的推許[1]:82。科技史上,陶弘景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博物學家和煉丹術士之一,他也是出色的植物學家,能正確描述植物的外表特點,其《本草經集注》的植物分類系統,比羅馬帝國時代迪奥科里斯的經典著作《藥物論》更合乎邏輯[15]:208, 217, 196,後來唐代《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分類法,都建基於《本草經集注》發展而來[14]:26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王明. 〈論陶弘景〉. 《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80–98. ISBN 7500407769 (中文(简体)).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麥谷邦夫. 〈陶弘景年譜考略(上)〉. 《東方宗教》. 1976, 47: 30–61 (日语).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麥谷邦夫. 〈梁天監十八年紀年有銘墓磚和天監年間的陶弘景〉. 《日本東方學(一)》. 孫路易譯.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 80–97. ISBN 9787101053517 (中文(简体)). 
  4. ^ 4.0 4.1 朱越利. 《道教答問》.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3. ISBN 7508002334 (中文(简体)).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麥谷邦夫. 〈陶弘景年譜考略(下)〉. 《東方宗教》. 1976, 48: 56–83 (日语). 
  6. ^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 〈第一洞天:閩東寧德霍童山初考〉. 《中國文化基因庫》.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133–145. ISBN 730105808X (中文(简体)). 
  7. ^ 7.0 7.1 7.2 林富士.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 北京: 中華書局. 2012. ISBN 9787101082814 (中文(简体)). 
  8. ^ 8.0 8.1 鄭素春. 《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2 [2016-06-01]. ISBN 95705174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中文(繁體)). 
  9. ^ 9.0 9.1 9.2 劉笑敢. 《道教》. 陳靜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2547876 (中文(简体)). 
  10. ^ 王卡. 〈敦煌本《陶公傳授儀》校讀記〉〉. 《道教經史論叢》. 成都: 巴蜀書社. 2007: 321–339. ISBN 9787806599822 (中文(简体)). 
  11. ^ 11.0 11.1 福井康順等 (编). 《道教》第一卷. 朱越利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ISBN 7532500136 (中文(简体)). 
  12. ^ 小尾郊一. 《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 邵毅平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ISBN 7532505111 (中文(简体)). 
  13. ^ 13.0 13.1 興膳宏. 〈書法歷史中的陶弘景與《真誥》〉. 《異域之眼——興膳宏中國古典論集》. 戴燕譯.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82–100. ISBN 7309050630 (中文(简体)). 
  14. ^ 14.0 14.1 杜石然等. 《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上冊.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2 (中文(简体)). 
  15. ^ 15.0 15.1 李約瑟(Joseph Needham).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一分冊.植物學》. 袁以葦等譯.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6. ISBN 7030166132 (中文(简体)).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梁書·卷51》,出自姚思廉梁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史/卷76》,出自李延壽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