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
Kaohsiung Customs, CA, MOF(英語)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財政部關務署署徽
基本信息
機關類型中央四級行政機關
所屬部門財政部關務署
員額約1千人
授權法源財政部關務署組織法
財政部關務署各關組織準則
主要官員
關務長陳木榮
副關務長張淑娟高丁財
主任秘書黃文亮
任命者財政部關務署署長
任期無任期保障
組織編制
內部單位6組、4室、4分關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1969年7月1日
前身機關財政部高雄關稅局
聯絡信息
地址80441高雄市鼓山區捷興一街3號
電話+886-7-561-3251
網站kaohsiung.customs.gov.tw

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簡稱高雄關)位於高雄市鼓山區。轄區包括嘉義縣以南之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諸縣市、澎湖列島金門地區,區內有嘉南平原、屏東工(農)業區、高雄市、高雄港高雄國際機場

為服務商民就近完成通關程序,於關務署高雄關關本部下設業務一、二組、稽查組、儀檢組、機動稽核組、法務緝案組等單位,除關本部外另設小港分關、旗津分關、高雄機場分關、嘉南分關等分別就近辦理轄區業務,掌理涵括金門、澎湖及台南、高雄科學工業園區等通關業務。 其業務包括海運、空運客貨進出口、查緝、保稅、科技產業園區(舊稱加工出口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郵包、物流等項。

1863年(同治2年)12月,清廷在高雄旗后設立高雄支關,此為本關初創,亦為高雄港初設海關,迄今已逾百年。

歷史

[编辑]
  • 1858年(咸豐8年)簽訂天津條約,開放台灣為通商口岸,當時開放的港口有淡水港安平港打狗港因地理環境優越,亦受到相同矚目。
  • 1860年(咸豐10年)清廷根據中英、中法天津條約,開放淡水港及安平港為通商口岸。1863年(同治2年)清廷首度在台灣設立淡水海關及基隆支關;同年12月在高雄旗后設立高雄支關,此為本局初創,亦為高雄港初設海關。
  • 1863年10月,清廷頒訂「打狗港暫行章程」,開放打狗港作為安平港的外港,這是高雄港開埠的起點,從淡水海關派一名總巡進駐旗后,負責外國船舶進出港檢查。根據「打狗港暫行章程」規定,停泊打狗港的船隻先到福州繳保證金,再到廈門或淡水繳納進口稅。因為辦法繁瑣且不切實際,引起列強的抗議,要求在打狗與安平分別設置海關。
  • 1864年5月5日,英人William Maxwell至打狗港開辦海關;次年於台南府城設立分關,此乃高雄海關之濫觴。
  • 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中日甲午戰後,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打狗僅設稅關支署,隸屬於安平稅關。後隨高雄港開建成功,並為南台灣最重要國際港。
  • 1934年(昭和9年)7月,日本人將台灣劃分為基隆、高雄兩大關區,正式成立高雄稅關與基隆稅關,同為台灣南北兩大海關。高雄海關與基隆海關分別統轄台灣南、北兩地關務事宜。
  • 1936年(民國11年)高雄稅關由原現為高雄港港史館的舊廳舍搬遷至現址的新廳舍。
  • 1945年(民國34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海關總稅務司署奉命接收台灣關務,以台灣中部濁水溪為界,劃分為台北、台南兩關區。海關總稅務司署稅務司張申福接收高雄稅關,同年12月1日高雄稅關完成接收並改稱「台南關」,與「基隆稅關」之改稱「台北關」相對等。
  • 1969年(民國58年)7月更名為財政部高雄關。
  • 1991年(民國80年)2月海關為因應組織法制化,再更名為財政部高雄關稅局。
  • 2013年(民國102年)1月因應組織改造,又更名為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

建築

[编辑]
日治時期的高雄稅關廳舍

財務署高雄稅關本部大樓,為日治時期台南關原址,為一棟二樓混泥土造樓房,由池田好治承攬施工,於1936年8月1日建造完成[1],座落於高雄港西岸(高雄市鼓山區捷興一街三號),建築面積為610坪。嗣經歷年擴建,增建至1988年總建築面積為2,720坪。又鑑於高雄港貨物,進出口量急速增加,報單檔案及辦公人員擁擠,復於1991年興建辦公大樓,與原舊大樓毗連而建,建築面積2,810坪。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林小昇 (linchunsheng). 高雄稅關. 隨意窩 Xuite日誌.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