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菱茎猪笼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菱茎猪笼草
菱茎猪笼草的下位笼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
属: 猪笼草属 Nepenthes
种:
菱茎猪笼草 N. rhombicaulis
二名法
Nepenthes rhombicaulis
異名

菱茎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rhombicaulis)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拉丁文,“rhombicus”意为“菱形的”,“caulis”意为“茎”,指其茎的横截面呈菱形。

植物学史

[编辑]
1993年首次报道的菱茎猪笼草的下位笼

1972年3月29日,仓田重夫潘丘卢保山海拔1700米至1900米的地区首次采集到了菱茎猪笼草。在1972年的一期《遗传》[3]The Heredity,第26卷,第10期,第44页)中首次被提及了该物种的名称。[4]次年,仓田重夫在《新加坡园艺公报》The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上正式描述了该物种。[1]编号为“Kurata 4300”的原始版本被指定为模式标本,其存放于日本牙科学院的植物标本馆中(NDC)。一幅同模标本存放于新加坡国家植物标本馆(SING)[5]

仓田重夫的模式标本图中显示,其笼盖的下表面具有一个小型的尖状附属物。但马修·杰布马丁·奇克指出,该特征并不存在于存放于新加坡的同模标本中。[6]仓田重夫认为,该附属物可能是一种发育缺陷,不具意义。在查尔斯·克拉克李乾模式产地的考察结果中似乎验证了这一点,大部分野外植株无类似附属物,仅少量植株具有。[5]

近藤勝彦近藤誠宏1983年的著作《彩色世界的食虫植物》Carnivorous Plants of the World in Colour[2],将一幅裸瓶猪笼草N. gymnamphora的照片标记成了菱茎猪笼草。[7]

1993年,布鲁斯·萨蒙(Bruce Salmon)推测菱茎猪笼草的下位笼特别适合于捕捉地下的昆虫。该观点发表于第22期的《食虫植物通讯》中。[8]

1993年,鲁道夫·施密德·霍林格(Rudolf Schmid-Höllinger)报道在潘丘卢保山观察到了菱茎猪笼草的上位笼。他将他的发现发表于次年的《食虫植物通讯》中。[9]查尔斯·克拉克也在1995年报道发现了一个小型的上位笼。[10]再此之前,有学者认为菱茎猪笼草的上位笼蔓仅仅用于攀附,而不会产生捕虫笼。[8]但也有学者质疑鲁道夫·施密德·霍林格发现的上位笼是否是菱茎猪笼草的。[5]

形态特征

[编辑]
菱茎猪笼草的莲座状植株

菱茎猪笼草善攀爬,其茎可长达35米,是猪笼草属中茎部最长的物种之一。节间距可达20厘米,直径为1厘米。其横截面通常为菱形。茎上具有大量呈凹陷状的腺体。菱茎猪笼草具有延伸的地下茎,会不定期的长出侧枝。[5]

菱茎猪笼草的叶片无柄,呈披针形匙形,可长达25厘米,宽至4厘米。叶尖急尖至略呈盾形叶基抱茎中脉的两侧各有2至3条纵脉羽状脉斜发。笼蔓可长达15厘米。[5]

菱茎猪笼草的下位笼

菱茎猪笼草下位笼的下半部为卵形至葫芦形,上半部为圆柱形。其可高达12厘米,宽至4厘米。腹面具有一对可宽达3毫米的笼翼。下位笼卵形部分对应的内表面覆满消化腺。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50至300个。[9]笼口为圆形,倾斜。为圆柱形至不规则扩展,可宽达5毫米。唇内缘具明显的唇齿,可长达3毫米。[9]笼盖为卵形,其下表面可能具有小型的尖状附属物。同时,其下表面具有的蜜腺可多达100个。[9]在笼盖基部的后方具一根可长达5毫米的笼蔓尾,其可能不分叉,或二裂,或三裂。[5]

还没有任何关于菱茎猪笼草的上位笼的可靠记录及测量数据。[5]基于鲁道夫·施密德·霍林格的报道,其上位笼的下半部为葫芦形,上半部拉长成管状,或在笼口处略呈漏斗形。唇缩小,唇齿较小。笼翼可能缩小为一对隆起。笼盖的下表面具数百个蜜腺,其体型小于下位笼的蜜腺。[9]

菱茎猪笼草的花序总状花序总花梗花序轴均可长达20厘米,但雌性植株的花序轴通常较短。每根花梗带两朵花,无苞片花被片为椭圆形,可长达4毫米。[5]

菱茎猪笼草植株的大部分几乎无毛。仅叶片的边缘具红色的短毛。花序可能具有稀疏的细小毛被。[5]

菱茎猪笼草的茎与叶片为绿色。下位笼从通体全绿至红唇紫斑都有发现。[5]唇可为淡绿色至深紫色,其外缘的颜色通常更深。根据鲁道夫·施密德·霍林格描述,其上位笼为黄绿色,并具有淡红色的斑点,而从攀援茎发出的侧芽的捕虫笼通体具明显的红色斑点。[9]

生态关系

[编辑]

菱茎猪笼草仅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特别是多巴湖附近的数座山峰上。在许多对菱茎猪笼草的描述中也记录到其出现于亚齐本达哈拉山(Mount Bandahara)。尽管仓田重夫认为其在多巴湖地区的分布可能更为广泛[1],但现仅能确认其存在于潘丘卢保山盧布克拉亞火山[5]。菱茎猪笼草存在于海拔1600米至2000米的地区。[11][12]

菱茎猪笼草陆生于茂密且阴暗的山地森林中。其通常存在于低海拔山地森林的陡坡上,但也可能存在于高海拔的山地森林中。其是猪笼草属中为数不多的喜林下环境的物种。[5]

菱茎猪笼草的下位笼经常嵌入林地上的碎石或落叶中,导致其常常变形。[5]布鲁斯·萨蒙指出,若其下位笼在没有空间限制的地方生长,其体积可为原来的两倍。他推测该物种可能是为了适应捕捉地表下的昆虫,但他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一假设。[8][13]

在其原生地,菱茎猪笼草与杏黄猪笼草N. flava[14]卵形猪笼草N. ovata显目猪笼草N. spectabilis多巴猪笼草N. tobaica同域分布。已记录到菱茎猪笼草与这些物种的自然杂交种[5]在潘丘卢保山,裸瓶猪笼草与迈克猪笼草N. mikei生长于菱茎猪笼草种群海拔分布上限100米之上的地区。[15]

由于分布范围的局限,菱茎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易危[16]

相关物种

[编辑]
裸瓶猪笼草的中位笼(左)及菱茎猪笼草与显目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的下位笼(右)

菱茎猪笼草与裸瓶猪笼草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的相似。它们同域分布于潘丘卢保山。[5][15]此外,菱茎猪笼草还表现出与婆罗洲特有的刚毛猪笼草N. hirsuta较为近似。[5][10]

2001年,查尔斯·克拉克对产自苏门答腊西马来西亚猪笼草进行了分支系统学分析,利共用了70个形态特征。但菱茎猪笼草与本斯通猪笼草N. benstonei一起还未确定到底是归入山地分支Montanae还是高贵分支('Nobiles[5]

自然杂交种

[编辑]

至少已发现了4种关于菱茎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11],其中至少有三种自然杂交种的亲本(除菱茎猪笼草外)存在于潘丘卢保山。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Kurata, S. 1973. Nepenthes from Borneo, Singapore and Sumatra. The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 26(2): 227–232.
  2. ^ 2.0 2.1 Kondo, K. & M. Kondo 1983. Carnivorous Plants of the World in Colour. Ienohikari Association, Tokyo.
  3. ^ Kurata, S. 1972. Biology of Nepenthes. The Heredity 26(10): 43–51.
  4. ^ Cheek, M.R. & M.H.P. Jebb 2001. Nepenthaceae. Flora Malesiana 15: 1–157.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Clarke, C.M. 2001. 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6. ^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7. ^ Schlauer, J. N.d.. Nepenthes rhombicaul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Database.
  8. ^ 8.0 8.1 8.2 Salmon, B.[R.] 1993.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trapping mechanisms of Nepenthes inermis and N. rhombicaulis.PDF (148 K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2(1–2): 11–12.
  9. ^ 9.0 9.1 9.2 9.3 9.4 9.5 Schmid-Höllinger, R. 1994. More knowledge about Nepenthes rhombicaulis.PDF (268 K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3(3): 62–63.
  10. ^ 10.0 10.1 Clarke, C.[M.] 1997. Another Nice Trip to Sumatr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6(1): 4–10.
  11. ^ 11.0 11.1 11.2 McPherson, S.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12. ^ 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Field Guide to the Pitcher Plants of Sumatra and Java.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13. ^ Hopkins, M., R. Maulder & B.[R.] Salmon 1990. A real nice trip to Southeast Asia.PDF (1.72 M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19(1–2): 19–28.
  14. ^ 14.0 14.1 Wistuba, A., J. Nerz & A. Fleischmann 2007. Nepenthes flava, a new species of Nepenthaceae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Sumatr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lumea 52(1): 159–163.
  15. ^ 15.0 15.1 Salmon, B.R. & R.G. Maulder 1995. Two New Species of Nepenthes from North Sumatra, Indones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4(3): 77–85.
  16. ^ Clarke et al. Nepenthes rhombicaul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11 May 2006].  Listed as Vulnerable (VU D2 v2.3).

扩展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