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楊德昌 |
监制 | 詹宏志 江奉琪 |
制片 | 余為彥 吳莊 |
编剧 | 楊德昌 閻鴻亞 楊順清 賴銘堂 |
主演 | 楊靜怡 張震 張國柱 金燕玲 倪淑君 徐明 金士傑 鄧安寧 王柏森 |
配乐 | 詹宏遠 |
摄影 | 張惠恭 |
剪辑 | 陳博文 |
制片商 |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楊德昌有限公司 |
片长 | 237分鐘 |
产地 | 臺灣 |
语言 | 國語 粵語 上海話 台語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臺灣:
法國:1992年4月22日 日本:1992年4月25日 英屬香港:1992年5月29日[1] 瑞典:1992年12月25日 英国:1993年3月12日 美国:2011年11月25日 臺灣:2016年11月11日 (25週年4K修復版) |
发行商 |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
预算 | $25,000,000 |
票房 | $9,368,930[2]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英語: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於1991年上映,由楊德昌執導的台灣史诗青少年犯罪劇情電影,本片改編自1961年發生於台灣台北市牯嶺街的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3]。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被譽為台灣電影新浪潮最重要的電影之一。上映前,民生報曾在頭版報導此片特殊的選角方式,但角色一直無法確定,過於倉促之下,曾一度暫時停止拍攝計劃。飾演演員的選角、製作技術的繁雜及拍攝資金的銜接方面,造成相當大的困擾與挑戰,總共歷時110個工作日,才將本片拍攝完成。美國歌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貓王)所演唱的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中的一句歌詞「a brighter summer day」,則擷取成為本片的英譯片名。
上映後,該片角逐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然而未獲提名。2016年3月22日,美國藝術電影碟商標準收藏發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4K數位修復版影碟[4],此一修復計畫耗時超過十年,是該片首度正式發行DVD与藍光碟。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2022年《史上最偉大的視聽電影》評選中排名第78位,是四部入選的華語電影之一,楊德昌的《一一》也入榜在內。[5]
劇情簡介
[编辑]1960年代初期的台北市的南海路附近,父親(張國柱)是公務員,母親(金燕玲)是老師,小學成績很優秀的男主角小四(張震),在初中聯考時卻意外失常,只好先進建中夜校,準備明年插班考回日間部。然而他在學校醫務室裡認識了同學小明(楊靜怡),為她蹺課逃學,也為她與眷村的小流氓結怨。但小明因家貧而寄人籬下,缺乏安全感,所以換過很多男友,小四雖然知道,卻又不願相信。
為小明殺了眷村幫派份子,躲到台南避鋒頭的青年哈尼(林鴻銘),回台北時對小四卻很友善,因為他相信小四能讓小明幸福,小四也被哈尼的風采吸引。無奈為了籌辦中山堂音樂會幕後的幫派角逐,眷村幫首領山東(楊順清)偽造車禍,害死了哈尼。這時,小四父親也因為不配合上司貪污,遭陷害而被警備總部拘禁訊問,經過數日拘禁與疲勞訊問後,離開時已完全變成一個懦弱鄉愿的人。遇到校方對小四無理刁難,他只會求情而無心爭辯。
歷經哈尼的死、退學和父親的變化,讓處於人生十字路口的小四焦躁不安,他想要藉由考上建中日間部,給自己出一口氣,實際上整顆心,都懸在小明身上。這時他又發現自己的新朋友,公子哥小馬(譚至剛)已經悄悄與小明交往,已經失心瘋的小四,希望藉由懲罰小馬來實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反抗。可是當他帶刀出門堵在校門口,小馬早已離開,反而遇到了小明。小四依然想挽回小明,告訴她:「妳所有事我都知道,可是我不在乎。只有我可以改變妳的世界,只有我可以幫助妳,現在我就是HONEY。」歷經人生波折的小明很冷靜的告訴他:「你怎麼就是不明白呢?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我就好像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小四無法忍受這句實話,盛怒之下殺死小明,並被捕入獄。
樂團好友小貓王(王啟讚)去探視小四時,被禁止見面,只留下錄音帶告訴小四,貓王艾維斯·普萊斯里已經回信,說他很高興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都有人喜歡聽他的歌。可是這捲錄音帶,被監獄管理人員順手丟進了垃圾桶。連同裡面那首歌《Are You Lonesome Tonight》,還有歌詞中“A Brighter Summer Day”(本片英譯片名)所描述的青春歲月,通通被大人丟進了垃圾桶,這也就是戒嚴時代台灣人青春的結局。
小四遭法院一審死刑宣判,為國民政府遷台後首件少年刑事殺人事件,震驚當時社會。二審高院更審為十五年有期徒刑。最終,小四的母親在家晾衣,癡視著小四的卡其襯衫良久,廣播中傳來新一屆大學聯考放榜名單,鏡頭漸暗落幕。
人物角色
[编辑]
|
|
按電影片尾演出表排序。
製作
[编辑]取景
[编辑]整個舞臺在台灣鐵路管理局廳舍取景,也曾赴九份金瓜石及屏東等地區拍攝,構築出1960年代台北市古亭區的風光,及早期台灣社會實際的生活面貌。
-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级中学
- 屏東糖廠[6]
- 萬金營區靶場(小四與小明遭到小太保圍堵的大草原)
- 屏東縣萬巒鄉的萬金營區及屏98公路內埔鄉興南村路段(片中出現戰車的地點)
原聲帶
[编辑]曲目 | 歌曲名稱 | 演唱者 |
---|---|---|
1. | Why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2. | Poor little fool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3. | Angel baby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4. | Don't be cruel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5. | Mr. Bule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6. | Why(Guitar Instrumental)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7. |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8. | This magic moment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9. | Only the lonely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10. | Never be anyone else but you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11. | Peggy Sue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12. |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Guitar Instrumental) |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主題
[编辑]根據影評家戈弗瑞·切斯(Godfrey Cheshire)的觀點,這部電影呈現出「兩個面孔,就像它有兩個標題一樣」的特點,這是因為電影在播放過程中突然改變了情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最初是個充滿緊張和暴力的青少年幫派故事,卻在後半部轉變成更內省和以家庭為導向的電影。主人公被動地目睹他的父親被指控成間諜、他的兄弟債台高築,他的母親默默承受著苦痛。切斯特解釋了這種「面孔」的轉變:[7]
「外在」的面孔,是對一個所有正當權威都已經被侵蝕或破壞的社會的高度批判性看法,這是非常儒家的關切,以至於像小四這樣的年輕人可以被投入到電影中的中文標題所指示的暴力螺旋中,該標題翻譯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指的是一起臭名昭著的犯罪事件,它是電影靈感的來源。與此同時,「內在」的面孔,由1960年艾維斯·普里斯萊的經典歌曲《今夜你寂寞嗎?》的歌詞指示,該歌曲僅為電影命名,與臺灣無關,但卻更多地與一種不受時間或地點約束的狀態有關:包括在青少年的孤獨、憂鬱和渴望。
電影敘述了臺灣在國共內戰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島嶼十年間所發生的國籍認同、文化及年齡分歧等議題。故事的焦點集中在青少年角色身上,他們深受家庭流亡、傳統社會價值觀的變遷、青春愛情和友誼的波動,以及社會錯位所帶來的影響。這一時期逐漸興起的青少年幫派在成年罪犯的贊助下,提供某種程度的社會認同。電影中的成年人如小四的父親,則受到自身社會地位和工作的限制,以及對金錢的需求和單調的職業所影響。同時,中國人、臺灣人和日本居民之間的種族和階級緊張關係,加上西方,特別是美國文化的影響,進一步加深了整個背景的複雜性。[7]
迴響
[编辑]票房
[编辑]1991年
[编辑]本片於1991年7月27日-1991年9月19日上映,總票房為9,368,930元[8]。
2016年
[编辑]數位修復版於2016年11月11日-2017年2月3日上映,總票房為2,718,213元[9]。
批判性評價
[编辑]這部電影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並在金馬影展、亞太影展、《電影旬報》大獎和東京國際電影節上贏得了多個獎項。電影經過三次剪輯,分別是原始的237分鐘版本、三小時版本和較短的127分鐘版本。[10]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電影數據表「TSPDT」的評論列表中被評為有史以來第110受讚譽的電影[11],同時也是自1991年以來最受讚譽的電影。在爛番茄上根據24則評論,該電影獲得了100%的完美評分,平均得分為9.40/10。該網站的評論共識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出色的電影和藝術成就,描繪了青春、理想、暴力和政治在一種憂鬱而溫柔的光線下,最終呈現對臺灣身份的複雜肖像。」
《紐約時報》的A.O.史考特在他2011年的評論中寫道:「在技巧的各個方面——從煙熏色彩和熙攘、離心構圖到故事結構和表演的情感精確度——這部電影是絕對的巧妙之作。」大衛·柏德威爾認為這是他最喜歡的楊德昌電影之一,並將其選為1990年代最佳電影之一。[12]他認為:「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楊德昌結合了他所看到的,與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和其他臺灣新電影所顯現的一些攝影和舞台傾向。」[13]他還指出:「行動的廣度是非凡的,對日常生活矛盾拉力的感覺逐漸浮現......結果是對青少年激情的冷眼看待,是在壓抑的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的現實觀。」[14]
約瑟夫·羅森堡在2004年將其列為他最喜愛的100部電影之一[15],並認為它是最偉大的臺灣電影,同樣將其列為1990年代最佳電影之一,讚揚其「小說般豐富的角色、背景和環境、對物品的使用、在臺灣新電影中的重要性,並將其與《養子不教誰之過》相比,二者都在「夜間抒情和宇宙般的絕望」中有著相似的要素。[16]在《電影評論》的1990年代最佳電影投票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被7位評論家、學者和策展人視為1990年代最佳或最被低估的電影之一,其中包括芝加哥電影中心的前策展人芭芭拉·夏爾斯,他將其列為1990年代的最佳電影,稱其為「通過其深刻的個人觀察而改變敘事的電影,以及通過其堅定的力量牢牢地抓住情感和想像力。」[17]艾瑞·阿斯特在2018年《大師之選》中將其列為他最喜愛的電影之一,並評論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令人驚嘆的黑幫史詩片。我不知道你怎麼看,而不被說服你正在觀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它就像是《教父》一樣。」[18]
獎項
[编辑]- 第28届金馬獎 (1991年)
獎項 | 入圍者 | 結果 |
最佳劇情片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獲獎 |
最佳導演 | 楊德昌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 | 張國柱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 | 張震 | 提名 |
最佳女主角 | 楊靜怡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金燕玲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姜秀瓊 | 提名 |
最佳原著劇本 | 楊德昌、閻鴻亞、楊順清、賴銘堂 | 獲獎 |
最佳攝影 | 張惠恭 | 提名 |
最佳服裝設計 | 余為彥 | 提名 |
最佳美術設計 | 余為彥、楊德昌 | 提名 |
最佳錄音 | 嘉禾錄音室、楊偉強 | 提名 |
- 「最佳影片獎」
- 「評審團特別大獎」
- 「國際影評人獎」(費比西獎)
- 「最佳導演獎」:楊德昌
- 「最佳導演獎」:楊德昌
書籍
[编辑]出版時間 | 書名 | 作者 | 性質 | 出版公司 | ISBN |
1991年6月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楊德昌/鴻鴻/楊順清/賴銘棠 | 電影劇本 | 時報文化 | ISBN:9789571302645 |
1991年7月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吳淡如 | 電影改編小說 | 遠流出版公司 | ISBN:9789573212430 |
相關條目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第二十八屆金馬獎得獎名單
- 胡清輝,2005年2月26日,《華語電影參加國際影展得獎紀錄、重要回顧展(1982~2003)》,〈台灣電影資料庫〉
備註
[编辑]- ^ 香港電影票房 1992 〔華語電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電影票房全紀錄〉
- ^ 1991年台灣票房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3-05.,〈台灣電影資料庫〉
- ^ 建國中學學生的少年殺人事件簿(管仁健/著). [2012-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 ^ 該影碟在CC官方網站的產品介紹頁面(英語). [2016-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 ^ The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BFI.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英语).
- ^ 島國拾影:楊德昌的《牯嶺街》影迷地圖. [2018-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 ^ 7.0 7.1 7.2 A Brighter Summer Day: Coming of Age in Taipei https://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3981-a-brighter-summer-day-coming-of-age-in-taipe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991年台灣票房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3-05.,〈台灣電影資料庫〉
- ^ TFAI票房公告.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 ^ Guling Jie Shaonian Sha Ren Shijian - Film (Movie) Plot and Review - Publications. www.filmreference.com.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 ^ TSPDT - 1,000 Greatest Films (Table). TSPD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英语).
- ^ Film Comment's Best of the Nineties Poll: Part One. Film Commen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英语).
- ^ A BRIGHTER SUMMER DAY: Yang and his gangs. Observations on film ar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8).
- ^ Two Chinese men of the cinema. Observations on film ar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8).
- ^ 1000 Favorites (A Personal Canon), part three | Jonathan Rosenbaum. jonathanrosenbaum.ne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8).
- ^ A Last-Minute Tip for Chicagoans: A BRIGHTER SUMMER DAY (Doc Films, May 18, 7 PM) | Jonathan Rosenbaum. jonathanrosenbaum.ne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Film Comment's Best of the Nineties Poll: Part Four. Film Comment.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1) (英语).
- ^ Ari Aster's Top 10.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April 23,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