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清朝榜眼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取科舉榜眼114名。清朝榜眼的官銜品級達到三品以上的比例為40.3%,三品至六品則是43%,七品官則是16.7%。而這是因為當榜眼及第時,皇帝便會授予其正七品翰林院編修的職位,因此清代榜眼的仕途起步便是七品官。

列表

[编辑]
西曆 中曆 姓名 生卒年 籍貫 最高職位 備註
1646年 顺治三年 呂纘祖 1598年-1655年 直隸省河間府滄州 從四品·弘文院侍講學士[1]
1647年 顺治四年 程芳朝 1611年-1676年 安徽省安慶府桐城县 正三品·太常寺卿 加科、曾任冊封安南國王正使
1649年 顺治六年 熊伯龍 1627年-1669年 湖北省漢陽府漢陽縣 正三品·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2][3]
1652年 顺治九年 折庫納 -1676年 滿洲鑲藍旗 正三品·兵部督捕左侍郎[4]
1652年 顺治九年 張永祺 直隸省大興縣
原籍江南省常州府宜興縣
正四品·大理寺少卿[5] 汉榜
1655年 顺治十二年 查親 满洲 從五品·刑部員外郎 满榜
1655年 顺治十二年 戴王綸 直隸省河間府滄州 正四品·江西督糧道道員 漢榜
1658年 顺治十五年 孫一致 1619年-1693年 江蘇省淮安府鹽城縣 從四品·侍讀學士
1659年 顺治十六年 華亦祥 江蘇省常州府無錫縣 從四品·弘文院侍讀學士 加科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李仙根 1621年-1690年 四川省潼川州遂寧縣 正三品·戶部右侍郎 曾任宣諭安南使臣,著《安南使事紀要》
1664年 康熙三年 李元振 1637年-1719年 江蘇省歸德府柘城縣 正三品·工部左侍郎
1667年 康熙六年 張玉裁 1639年-1674年 江蘇省鎮江府丹徒縣 正七品·翰林內國史院編修
1670年 康熙九年 孫在豐 1619年-1683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縣 正三品·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1673年 康熙十二年 王度心 1645年-1723年 江蘇省松江府婁縣 正二品·戶部尚書[6]
1676年 康熙十五年 胡會恩 ?年-1715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縣 正二品·刑部尚書
1679年 康熙十八年 孫卓 1655年-1683年 安徽省寧國府宣城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 冊封安南國王副使,路上暴病而卒
1682年 康熙二十一年 吳涵 ?年-1709年 浙江省嘉興府崇德縣 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7]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陳元龍 1652年-1736年 浙江省杭州府海寧縣 正一品·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海寧陳氏
1688年 康熙二十七年 查嗣韓 浙江省杭州府海寧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
1691年 康熙三十年 吳昺 安徽省滁州直隸州全椒縣 正六品·翰林院侍講、湖廣學政[8] 原取吳昺為狀元,但因康熙帝戴有祺書法而取戴為第一
1694年 康熙三十三年 顧圖河 1653年-1706年 江蘇省揚州府江都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湖廣學政
1697年 康熙三十六年 嚴虞惇 江蘇省蘇州府常熟縣 正四品·太僕寺少卿
1700年 康熙三十九年 季愈 江蘇省揚州府寶應縣 正五品·詹事府庶子、廣東學政
1703年 康熙四十二年 趙晉 -1713年 福建省福州府閩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 辛卯科場案問斬
1706年 康熙四十五年 呂葆中 -1707年 浙江省嘉興府桐鄉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 一念和尚案牽連、曾靜案
1709年 康熙四十八年 戴名世 1653年-1713年 安徽省安慶府桐城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 南山案被斬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沈樹本 1671年-1743年 浙江省湖州府歸安縣 從六品·詹事府贊善
1713年 康熙五十二年 任蘭枝 1677年-1746年 江蘇省江寧府溧陽縣 從一品·禮部尚書 恩科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 繆曰藻 1682年-1761年 江蘇省蘇州府吳縣 從五品·司經局洗馬、廣東肇高學政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張廷璐 1675年-1745年 安徽省安慶府桐城縣 從二品·禮部左侍郎 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第三子
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之弟
1721年 康熙六十年 吳文煥 1688年- 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 正五品·湖廣道監察御史[9]
1723年 雍正元年 戴瀚 1686年-1755年 江蘇省江寧府上元縣 從四品·翰林院侍講學士、南書房行走 恩科
1724年 雍正二年 王安國 1694年-1757年 江蘇省揚州府高郵州 從一品·吏部尚書、兼管工部尚書
1727年 雍正五年 鄧啟元 -1733年 福建省永春州德化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
1730年 雍正八年 沈昌宇 1700年-1744年 浙江省嘉興府秀水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廣東肇高學政
1733年 雍正十一年 田志勤 直隸省順天府大興縣 從五品·翰林院侍講
1736年 乾隆元年 黃孫懋 1700年-1744年 山東省兗州府曲阜縣 從二品·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1737年 乾隆二年 林枝春 1714年-1779年 福建省福州府福清縣 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 恩科
1739年 乾隆四年 塗逢震 1701年-1759年 江西省南昌府南昌縣 從二品·工部左侍郎
1742年 乾隆七年 楊述曾 1698年-1767年 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 從五品·翰林院侍讀(賞給四品職銜)
1745年 乾隆十年 莊存與 1698年-1767年 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 從二品·禮部左侍郎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陳柟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
1751年 乾隆十六年 饒學曙 1720年-1770年 江西省建昌府廣昌縣 從五品·翰林院侍講、日講起居注官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範棫士 1710年-1769年 江蘇省松江府華亭縣 正四品·工科掌印給事中 恩科
1754年 乾隆十九年 王鳴盛 1722年-1798年 江蘇省蘇州府嘉定縣 從二品·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其作《十七史商榷》,為「清代史學三大名著」之一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梅立本 安徽省寧國府宣城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廣西學政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 諸重光 1721年-1770年 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 從四品·辰州府知府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胡高望 1725年-1805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縣 從一品·都察院左都御史 恩科。為取得江南江北的平衡,遂改取江北人王杰為狀元。
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 沈初 1735年-1799年 浙江省嘉興府平湖縣 從一品·戶部尚書、軍機大臣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姚頤 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 正三品·甘肅按察使
1769年 乾隆三十四年 徐天柱 1734年-1793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王增 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正六品·懷慶府通判 恩科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孫辰東 1736年-1780年 浙江省湖州府歸安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 橫河孫氏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汪鏞 山東省濟南府歷城縣 從三品·光祿寺卿
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 蔡廷衡 1747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縣 從二品·甘肅布政使 原應為邵自昌第一,但因邵之試卷無法拆封見名而改取排第二的戴衢亨為狀元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江德量 1752年-1793年 浙江省儀徵衛 從五品·江西道監察御史 恩科
1781年 乾隆四十六年 陳萬青 -1795年 浙江省嘉興府石門縣 從五品·翰林院侍讀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邵瑛 1739年-1818年 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
1787年 乾隆五十二年 孫星衍 1753年-1818年 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 正四品·山東督糧道道員
1789年 乾隆五十四年 汪廷珍 1757年-1827年 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 從一品·太子太師協辦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1790年 乾隆五十五年 洪亮吉 1746年-1809年 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 恩科
1793年 乾隆五十八年 陳雲 直隸省順天府宛平縣 從四品·廬州府知府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莫晉 1761年-1826年 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從二品·總督倉場戶部侍郎(倉場侍郎 恩科
1796年 嘉庆元年 汪守和 1764年-1836年 江西省饒州府樂平縣 從一品·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經筵講官
1799年 嘉庆四年 蘇兆登 1768年-1847年 山東省武定府霑化縣 正三品·福建按察使 其子蘇敬衡為道光十六年(1837年)探花,時稱「父子二鼎甲」
1801年 嘉庆六年 劉彬士 1770年-1838年 湖北省漢陽府黃陂縣 從二品·刑部左侍郎、署理刑部尚書 恩科
1802年 嘉庆七年 李宗昉 1779年-1846年 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 從一品·禮部尚書
1805年 嘉庆十年 徐頲 -1823年 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 從二品·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1808年 嘉庆十三年 謝階樹 -1826年 江西省撫州府宜黃縣 從四品·翰林院侍讀學士
1809年 嘉庆十四年 廖金城 1784年-1865年 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 從一品·太子少保、工部尚書 恩科
1811年 嘉庆十六年 吳毓英 1783年- 江蘇省蘇州府吳縣 從五品·刑部員外郎
1814年 嘉庆十九年 祝慶蕃 1777年-1853年 河南省光州直隸州固始縣 從一品·禮部尚書
1817年 嘉庆二十二年 凌泰封 1783年-1855年 安徽省鳳陽府定遠縣 從四品·杭州府知府
1819年 嘉庆二十四年 楊九畹 1784年- 浙江省寧波府慈谿縣 正四品·廣東南韶連道道員 恩科
1820年 嘉庆二十五年 許乃普 1787年-1866年 浙江省杭州府錢塘縣 從一品·太子太保、吏部尚書 擅長書法,為「同光四家」之一
七個兄弟中有三個進士、四個舉人,因此被時人稱為「七子登科」
1822年 道光二年 鄭秉恬 1783年- 江西省瑞州府上高縣 正七品·曲沃縣知縣 恩科
1823年 道光三年 王廣蔭 1783年-1852年 江蘇省通州 從一品·工部尚書
1826年 道光六年 賈楨 1797年-1874年 山東省登州府黃縣 正一品·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1829年 道光九年 錢福昌 1801年- 浙江省嘉興府平湖縣 從四品·內閣侍讀學士
1832年 道光十二年 朱鳳標 1800年-1873年 浙江省紹興府蕭山縣 正一品·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恩科
1833年 道光十三年 曹履泰 1790年-1861年 江西省南康府都昌縣 正四品·廣東惠潮嘉道道員
1835年 道光十五年 曹聯桂 1803年-1854年 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 從四品·衡州府知府
1836年 道光十六年 何冠英 1801年-1861年 福建省福州府閩縣 正三品·貴州貴東道道員、兼總辦糧道事務(賞按察使銜及二品頂帶)、署理貴州巡撫
1838年 道光十八年 金國均 1814年- 湖北省漢陽府黃陂縣 從四品·翰林院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
1840年 道光二十年 馮桂芬 1809年-1874年 江蘇省蘇州府吳縣 三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三品銜)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龔寶蓮 直隸省順天府大興縣 正三品·詹事府詹事、廣東學政 恩科
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 周學濬 浙江省湖州府烏程縣 正五品·山東道監察御史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金鶴清 1821年-1859年 浙江省嘉興府桐鄉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在南書房行走 恩科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 袁績懋 1818年-1858年 直隸省順天府宛平縣 正三品·署理福建延建邵道道員(按察使銜)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許其光 1827年- 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 從四品·思恩府知府
1852年 咸丰二年 楊泗孫 1823年-1889年 江蘇省蘇州府常熟縣 正四品·太常寺少卿 恩科
1853年 咸丰三年 吳鳳藻 1828年- 浙江省杭州府錢塘縣 正五品·陝西道監察御史
1856年 咸丰六年 孫毓汶 1833-1899年 山東省濟寧州 從一品·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軍機大臣
1859年 咸丰九年 孫念祖 1829年- 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從四品·鎮遠府知府
1860年 咸丰十年 林彭年 1815年- 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 從四品·鎮遠府知府 恩科
1862年 同治元年 何金壽 -1882年 湖北省武昌府江夏縣 從四品·揚州府知府
1863年 同治二年 龔承鈞 1833年- 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 正五品·四川道監察御史 恩科
1865年 同治四年 于建章 -1874年 廣西省桂林府臨桂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山東學政
1868年 同治七年 黃自元 1837年-1918年 湖南省長沙府安化縣 從四品·寧夏府知府
1871年 同治十年 高嶽崧 陝西省西安府長安縣 正五品·長安州知州
1874年 同治十三年 譚宗浚 1846年-1888年 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 正四品·雲南糧儲道道員
1876年 光绪二年 王賡榮 1841年-1895年 山西省朔平府朔州 三品·潯州府知府(三品銜) 恩科
1877年 光绪三年 余聯沅 1844年-1901年 湖北省漢陽府孝感縣 從二品·湖南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撫 簽定《東南保護約款
1880年 光绪六年 曹詒孫 湖南省衡州府茶陵縣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陝西學政
1883年 光绪九年 壽耆 1859年- 滿洲正藍旗 從一品·理藩部大臣 清朝宗室和碩恭親王、安北大將軍常寧七世孫
1886年 光绪十二年 鄒福保 1852年-1915年 江蘇省蘇州府元和縣 從五品·翰林院侍講
1889年 光绪十五年 李盛鐸 1859年-1934年 江西省九江府德化縣 從二品·山西布政使、兼署山西巡撫
中華民國參議院議長,署理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
1890年 光绪十六年 文廷式 1855年-1904年 江西省袁州府萍鄉縣 從四品·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注官 恩科;政壇「清流派」領袖之一,光緒「帝黨」重要人物
1892年 光绪十八年 吳士鑑 1868年-1933年 浙江省杭州府錢塘縣 從四品·翰林院侍讀[10]
1894年 光绪二十年 尹銘綬 湖南省長沙府茶陵州 正三品·山東按察使
中華民國大總統府機要秘書
恩科
1895年 光绪二十一年 喻長霖 1857年-1940年 浙江省台州府黃岩縣 四品·碩學通儒議員、資政院憲政會諮詢(四品銜) 原定状元为喻长霖,而骆成骧列在二甲前列,其卷中对策文中有“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之语,正值甲午战争之际,光绪帝深受感动,遂提骆成骧为状元,喻长霖为榜眼
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 夏壽田 1870年-1935年 湖南省桂陽直隸州 從五品·刑部員外郎
中華民國湖北省民政長,總統府內史監內史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 左霈 1875年-1936年 山东省萊州府潍县 四品·麗江府知府
中華民國《蒙藏報》總編纂,清華學堂歷史、國文教師
1904年 光绪三十年 朱汝珍 1870年-1943年 廣東省廣州府清遠縣 二品·翰林院編修(二品銜)
中華民國香港大學教授
恩科、其作《詞林輯略》


各省統計

[编辑]
省份 人數
八旗 3
直隸省 7
江蘇省 26
安徽省 7
江西省 10
浙江省 30
福建省 6
湖北省 5
湖南省 5
河南省 1
山東省 6
陝西省 1
四川省 1
廣東省 4
廣西省 1
山西省 1
貴州省甘肅省雲南省新疆省臺灣省 0

生涯品級

[编辑]
清朝榜眼品級
官銜品級 人數 比例 比例
一品 16 14% 三品以上官銜
40.3%
二品 15 13.2%
三品 15 13.2%
四品 31 27.2% 三品至六品官銜
43%
五品 15 13.2%
六品 3 2.6%
七品 19 16.7% 七品官銜
16.7%

相關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三》:「呂纘祖,字峻發,號修祉,滄州人。順治丙戌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歷官弘文院侍講學士。」
  2.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4657號
  3. ^ 《清史稿》:「學士,漢洲六人,漢四人。初制,滿員二品,漢員三品。順治十五年,並改正五品,兼禮部侍郎者正三品。雍正八年,定從二品。後皆兼禮部侍郎銜。」
  4. ^ 《清史稿》:「左、右侍郎,初制,滿洲、漢軍二品,漢員三品。順治十六年改滿侍郎三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仍改正三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二品。各部同。」
  5. ^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六》:「張永祺,字爾成,大興籍宜興人。順治壬辰一甲二名進士,授編脩,歷官大理寺少卿。有《金灘倡和詩》。」
  6. ^ 《清史稿》:「 吏部尚書,初制,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一品。各部同。」
  7. ^ 《清史稿》:「都察院左都御史,初制,滿員一品,漢員二品。順治十六年並改二品。康熙六年仍升滿員為一品,九年並定正二品。雍正八年升從一品。」
  8. ^ 《清史稿》:「侍講,初制正六品。雍正三年升從五品。宣統元年升從四品。」
  9. ^ 《清史稿》:「十五道掌印監察御史,初制,滿洲、漢軍三品,順治十六年改七品。康熙六年升四品,九年復為七品。雍正七年,改由編、檢、郎員授者正五品。由主事、中、行、評、博授者正六品。乾隆十七年並定從五品。」
  10. ^ 《清史稿·志九十》:「侍讀、初制正六品。雍正三年升從五品。光緒二十九年升正五品。宣統元年升從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