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外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2月18日) |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指刘鹗《老残游记》、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孽海花》。
起源
[编辑]鲁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譴責小說》中评论刘鹗的《老残游记》、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等四部小说时指出,在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特别盛行;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戊戌变法失败,庚子义和团运动爆发,“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躁,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鲁迅在1920年最早将此类小说称为“谴责小说”以别于《儒林外史》一类讽刺小说[1]。此后,此四本书统称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四十年后,夏志清在1961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也指出,“古代讀書人受到孔孟教育的影響,個個都覺得應該甘為人民喉舌,揭露朝廷、社會上所見到的黑暗現象。但他們生活在皇帝專制政體下,大半變得‘明哲保身’、‘溫柔敦厚’起來;也有很多人無意官場,或者官場失意,人變得消極,求個‘怡然自得’就夠了;到了晚清末年,專制政體即將瓦解,讀書人才真敢放膽寫出他們心裏要說的話來,所謂‘譴責小說’的盛行,不是沒有道理的。”“大體說來,中國現代文學是揭露黑暗,諷刺社會,維護人的尊嚴的人道主義文學。”[2]
四大谴责小说
[编辑]-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1857年-1909年),全书20回,描述江湖郎中「老殘」的故事,艺术成就最高。胡適認為此書描寫工夫最精到。
-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寶嘉(1867年-1907年),全书60回,由各章獨立的短篇故事集結而成。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作者吳沃堯(1866年-1910年),全书108回,反映了中法戰爭后二十年中國社會現象。
- 《孽海花》,作者曾樸(1872年-1935年),全书30回,附录5回。即赛金花與状元金雯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