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彗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577年大彗星掠過布拉格上空的情景。中國的《明史》及當時的地方志有載,其彗尾長「尺餘」至「數丈」,亮度極亮,光芒至少持續了數天至數週的時間[1]
抵達近地點附近的麥克諾特彗星,2007年1月攝於智利帕瑞納天文台。是月彗星的視星等一度達到-5等以上,足以在白天觀測,是繼池谷-關彗星後,迄今為止出現過最亮的彗星

大彗星是對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特別明亮和壯觀的彗星,以過去的數字來看,平均約10年才會出現一顆。

要預測某顆彗星是否能成為大彗星很困難,許多因素都會造成彗星的光度與預測的不同。一般而言,有巨大或活躍核心的彗星,如果夠接近太陽,且其最亮時刻沒有被太陽遮蔽,它就有機會成為大彗星。

彗星在被發現後,會以發現者的名字做為正式的名稱,但有些特別亮的反而會以最明亮的年份直接稱為XX年大彗星。

大彗星的定義

[编辑]

大彗星的定義很明顯是相當主觀的,但無論如何,能夠被稱為大彗星的一定是亮到不用刻意去尋找,以肉眼就能直接看到它;並且不屬於天文社團的一般人也都知道他的名字。

對多數人來說,不管怎樣,大彗星很單純的就是一種美麗的景象。

彗星明亮的原因

[编辑]

大多數的彗星都不能亮到肉眼可以直接看見的程度,它們在進入內太陽系後,除了天文學家之外,也沒有人看過它們。然而,偶爾的,有些彗星能達到肉眼可以直接看見的亮度,但能亮到比最亮的恆星還要亮的則真的很罕見。影響彗星亮度的主要因素至少有下列三個:

核心的大小和活動

[编辑]

彗核的尺寸從較小的數百公尺到數公里不等。當它們接近太陽時,大量的氣體和塵埃會因為太陽的加熱而從核心噴發出來。一個關鍵的因素是如何讓核心活躍,才有可能成為大而亮的彗星。在經過數次的回歸之後,彗核中易於揮發的物質會比第一次進入太陽系內的要少,因此也較不容易成為明亮的彗星。

近日點的探討

[编辑]

一個單純反光體的亮度與太陽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物體與太陽的距離增加一倍,亮度就會下降四倍。然而,彗星的光度除了反射陽光之外,還有很多的光來自於大量揮發性氣體發射出的螢光,而且這些氣體也會反射陽光。因此,彗星的光度變化大致上是與距離的立方成反比,因此當距離縮為原來的一半時,彗星的亮度會增加八倍。

這意味著彗星的最大亮度取決於他與太陽的距離。對大多數的彗星而言,它們的軌道近日點仍在地球軌道之外,而任何一顆彗星只要能接近太陽至0.5天文單位或更接近,就有成為大彗星的機會。

接近地球的方式

[编辑]

彗星要看起來很壯觀,他還需要靠近地球才行。以哈雷彗星為例,在76年的週期中,當進入內太陽系時它通常都很明亮,但是在1986年接近太陽時,它與地球的距離卻可能是最遠的一次。雖然還能以肉眼直接看見,但絕對稱不上是壯觀。

爆發

[编辑]

2007年10月23日霍姆斯彗星突然爆發,成爲出現在英仙座的一顆肉眼可見的彗星。它的亮度隨即從17 星等增加到2.4星等,已經接近北極星的亮度。25日凌晨,亮度達到2.8等。25日晚,亮度已到2.5等,角直徑是88角秒。

能夠合於以上四個條件的彗星絕對夠資格是壯觀的彗星。有時,不符合其中一個條件的彗星反而更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海爾-波普彗星有一個非常巨大(直徑40公里)與活躍的核心,雖然沒有很接近太陽,它仍然因為很容易看見而成為很著名的大彗星。同樣的,百武彗星其實只是一顆小彗星,但卻因為非常靠近地球而被稱為大彗星。

曾經出現過的大彗星

[编辑]
哈雷彗星
威斯特彗星
海爾-博普彗星

19世紀之前

[编辑]
名稱 正式編號 年度
亞里斯多德彗星 前373年
哈雷彗星 1P/Halley 前87年
凯撒彗星[2] C/-43 K1 前44年
哈雷彗星 1P/Halley 前12年
178年大彗星 178年
191年大彗星 191年
390年大彗星 C/390 Q1 390年
442年大彗星 C/442 V1 442年
565年大彗星 C/565 O1 565年
568年大彗星 C/568 O1 568年
哈雷彗星 1P/Halley 607年
770年大彗星 C/770 K1 770年
哈雷彗星 1P/Halley 837年
838年大彗星 X/838 V1 838年
891年大彗星 X/891 J1 891年
905年大彗星 C/905 K1 905年
哈雷彗星 1P/Halley 1066年
1106年大彗星 X/1106 C1 1106年
1132年大彗星 C/1132 T1 1132年
1240年大彗星 C/1240 B1 1240年
1264年大彗星 C/1264 N1 1264年
1402年大彗星 C/1402 D1 1402年
1468年大彗星 C/1468 S1 1468年
1472年大彗星 C/1471 Y1 1472年
1532年大彗星 C/1532 R1 1532年
1533年大彗星 C/1533 M1 1533年
1556年大彗星[3] C/1556 D1 1556年
1577年大彗星 C/1577 V1 1577年
1618年大彗星 C/1618 W1 1618年
1664年大彗星 C/1664 W1 1664年
1665年大彗星 C/1665 F1 1665年
1668年大彗星 C/1668 E1 1668年
1680年大彗星 C/1680 V1 1680年
1686年大彗星 C/1686 R1 1686年
1729年大彗星 C/1729 P1 1729年
1744年大彗星 C/1743 X1 1744年
1769年大彗星 C/1769 P1 1769年
1771年大彗星 C/1771 A1 1771年
1783年大彗星 C/1783 X1 1783年

19世紀以後

[编辑]
名稱 正式編號 年度
1807年大彗星 C/1807 R1 1807年
1811年大彗星 C/1811 F1 1811年
1819年大彗星 C/1819 N1 1819年
1823年大彗星 C/1823 Y1 1823年
1825年大彗星 C/1825 N1 1825年
1830年大彗星 C/1830 F1 1830年
1831年大彗星 C/1831 A1 1831年
1843年大彗星 C/1843 D1 1843年
1844年大彗星 C/1844 Y1 1844年
1847年大彗星 C/1847 C1 1847年
1853年大彗星 C/1853 L1 1853年
1854年大彗星 C/1854 F1 1854年
多納蒂彗星 C/1858 L1 1858年
1860年大彗星 C/1860 M1 1860年
1861年大彗星 C/1861 J1 1861年
1874年大彗星 C/1874 H1 1874年
1880年南方大彗星 C/1880 C1 1880年
1881年大彗星 C/1881 K1 1881年
威爾斯彗星 C/1882 F1 1882年
1882年大彗星 C/1882 R1 1882年
1887年南方大彗星 C/1887 B1 1887年
1901年大彗星 C/1901 G1 1901年
哈雷彗星 1P/Halley 1910年
1910年白晝大彗星 C/1910 A1 1910年
別利亞夫斯基彗星 C/1911 S3 1911年
布魯克斯彗星 C/1911 O1 1911年
斯基勒魯普-馬里斯塔尼彗星 C/1927 X1 1927年
德科克-帕拉斯基沃普洛斯彗星 C/1941 B2 1941年
南天大彗星 C/1947 X1 1947年
1948年日食彗星 C/1948 V1 1948年
阿蘭德-羅蘭彗星 C/1956 R1 1957年
威爾森-哈伯德彗星 C/1961 O1 1961年
關-萊恩斯彗星 C/1962 C1 1962年
池谷-關彗星 C/1965 S1 1965年
班尼特彗星 C/1969 Y1 1970年
懷特-奧爾蒂斯-博萊利彗星 C/1970 K1 1970年
威斯特彗星 C/1975 V1 1976年
百武彗星 C/1996 B2 1996年
海爾-波普彗星 C/1995 O1 1997年
麥克諾特彗星 C/2006 P1 2007年
洛弗喬伊彗星 C/2011 W3 2011年
尼歐懷茲彗星 C/2020 F3 2020年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C/2023 A3 2024年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野上長俊. 彗星の古記録におけるダストテイルの記述 (PDF). 第3回「歴史的記録と現代科学」研究会. 国立天文台. 2012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09). 
  2. ^ Cp. John T. Ramsey & A. Lewis Licht, The Comet of 44 B.C. and Caesar's Funeral Games, Atlanta, 1997, ISBN 0-788-50273-5.
  3. ^ Vsekhsvyatsky, S. K.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ets. Moscow: Fizmatgiz. 1958: 10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