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東南海嶺
外观
印度洋東南海嶺位於印度洋南部離散邊界的海床,把北面的印度-澳洲板塊和南面的南極洲板塊分開[1],從印度洋南部的羅德里格斯三向聯結構造(25°S 70°E / 25°S 70°E)經過澳大利亞以南的南冰洋,一直伸延至太平洋西南部的麥夸里三向聯結構造(63°S 165°E / 63°S 165°E)。自漸新世以來,印度洋東南海嶺形成了澳洲板塊和南極板塊之間的板塊邊界(異常13)。[2]
印度洋東南海嶺是距凱爾蓋朗海台和阿姆斯特丹岛-聖保羅岛熱點最近的傳播中心。[3] 印度洋東南海嶺的中間完全擴張速率為65 毫米/年(2.6 英寸/年),並且由於南極洲實際上是靜止的,這導致向北的山脊遷移速度為該速率的一半。[4] 沿著印度洋東南海嶺的擴散速率從88°E附近的69 毫米/年(2.7 吋/年),到120°E附近的75 毫米/年(3.0 吋/年)不等。[5]
地質學
[编辑]阿姆斯特丹-聖保羅熱點
[编辑]在過去的1百萬年前前,熱點活動產生了一個橫跨印度洋東南海嶺的150×200公里的高原。[6] 由於多種原因,包括阿姆斯特丹岛和聖保羅島及其附近的成分與其他凱爾蓋朗熱點 (Kerguelen hotspot)材料不同,[7]許多人認為阿姆斯特丹-聖保羅島熱點 (Amsterdam–St. Paul hotspot, ASP) 是獨立的。 阿姆斯特丹-聖保羅熱點高原面積達30,000 km2(12,000 sq mi),高出周圍海底500米(1,600英尺)。
参见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Stow, D. A. V. (2006) Oceans : an illustrated reference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0226776646 - page 127 for map of Indian Ocean and ridges
- ^ Cochran & Sempéré 1997,The Southeast Indian Ridge, pp. 15467, 15469
- ^ Graham et al. 1999,Introduction, p. 298
- ^ Scheirer et al. 2000,Background, pp. 8244, 8247
- ^ Sempéré & Cochran 1997,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east Indian Ridge, p. 15490
- ^ Scheirer et al. 2000,Introduction, pp. 8243–8244
- ^ Bredow & Steinberger 2018,第128頁
这是一篇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