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外观
半導體中的隧道效應(又稱穿隧效應,tunneling effect)是指量子穿隧效應體現在半導體元件上的一個例子。這種現象在半導體元件的尺度不斷縮小後愈加明顯。[1]
描述
[编辑]半導體中的穿隧效應,一般發生於半導體元件因散熱不佳而過熱時,電荷帶有過多的動能,越過量子能障,產生非預定的電流。半導體中的電荷包括電子與電洞,基於等效質量的差異,電子比電洞發生穿隧的機率更高。穿隧效應對MOSFET的影響包括:穿隧過絕緣氧化層,或穿隧過通道。除特殊用途(見應用條目)外,這兩種穿隧都會使半導體元件失靈。
閘極破壞
[编辑]一方面由於半導體元件整體的尺度不斷縮小,一方面為加強閘極對通道的控制,閘極絕緣氧化層的厚度也愈來愈薄,使得電荷的穿隧效應變得更加明顯,也更加嚴重。電荷穿隧過絕緣氧化層,稱為「打穿」(punch through),會導致閘極的破壞。近來,業界嘗試以高介電係數(high-k)材料取代以往的二氧化矽絕緣氧化層,以提高等效電容厚度(equivalent oxide thickness, EOT)。
漏電流
[编辑]電荷穿隧過通道,會導致漏電流的產生,我們可以由閾值電壓(又稱為門檻電壓或臨界電壓,threshold voltage)的下降來衡量它的嚴重性。
應用
[编辑]穿隧效應不單具有破壞性。某些快閃記憶體(Flash)反過來利用了穿隧效應來儲存電荷,這些快閃記憶體在控制閘極(controlling gate)與絕緣氧化層間設有懸浮閘極(floating gate),當於控制閘極施加高電壓時,電子被強烈電壓吸引而穿過絕緣氧化層到達懸浮閘極,此後電子受困於其中,就使該電晶體儲存有電荷資訊。
參考文獻
[编辑]- ^ 林景鴻. 具高介電係數與二氧化矽閘極介電層推疊結構金氧半電晶體直接穿隧電流之模擬分析. 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 2008年7月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