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庙石窟
外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6月2日) |
一個廟石窟位於甘肅省肅北蒙古自治縣縣城北方約十二公里處,黨河東岸的吊吊水溝北面斷崖之上。共由兩窟組成,兩窟方位上呈現東西排列,且原先有通道相連。目前僅有西面窟室存在遺跡,該窟由前室、甬道及主室組成。前室為人字披頂,縱深約1.85公尺,寬約4.7公尺;甬道為盝形頂,深約1.49公尺,寬約1.6公尺,有明顯的後世修改痕跡;主室為覆斗頂,通高約2.2公尺,後側設有須彌座。[1]
石窟壁畫
[编辑]該窟主室壁畫及塑像早已漶漫,目前僅可見民國時期遊人的題記和繪畫。前室壁畫尚有留存,且有上下兩層疊壓,表層所繪的團花紋及蓮花,風格與曹氏歸義軍時期的敦煌莫高窟相似。剝除表層繪畫後,在東、北和西壁面的底層壁畫上可見得男性供養人畫像和題記,從供養人的衣著判斷,將其與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后大寺西面天王閣,於晚唐、五代所繪的供養人畫像進行對比,可發現兩者風格近似,應屬於同一時代的產物。[1]
題記
[编辑]一個廟石窟目前可辨識且語句連順的題記共有三則,內容如下:
- 前室甬道門西側,第一身供養人題名結銜,白底墨畫,共計二行:「王存年□廿三僧,三人巡禮記」
- 在前一供養人之後,其題名結銜為粉底,墨書墨框,共計一行:「社子散兵馬使知本鎮都游奕使王佐羅單一心供養」,一個廟石窟當時屬紫亭鎮的管轄範圍,王佐羅單應為紫亭鎮的都游奕使,負責偵查敵情。[2]
- 門東第二身供養人題名結銜,粉底,墨書墨框,共計一行:「社子李化賓一心供養」
石窟年代
[编辑]藉前室石窟形制與壁畫所呈現的時代風格,推測一個廟石窟始鑿年代上限應為北朝時期,下限不晚於隋末唐初。前室表層壁畫的內容、風格及甬道形制,說明該窟可能在曹氏歸義軍時期尚在被使用及改建。前室底層壁畫上晚唐五代的供養人,也說明該窟可能在當時亦歷經一次大規模的整改。
石窟功能
[编辑]孫修身推測,一個廟石窟的兩窟各有不同用途:東面石窟可能是作為當時僧人起居所用的僧房,西面石窟則為進行諸如禮拜觀想、誦經說法等宗教活動所用的禮拜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