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氏𩷶
外观
(重定向自Pangasius bocourti)
博氏巨鯰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 |
目: | 鲶形目 Siluriformes |
科: | 巨鯰科 Pangasiidae |
属: | 𩷶属 Pangasius |
种: | 博氏巨鯰 P. bocourti
|
二名法 | |
Pangasius bocourti Sauvage, 1880
|
博氏巨鯰(学名:Pangasius bocourti),又因越南语译为巴沙鱼(Cá ba sa),是巨鯰屬的一種,原產於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和泰国湄南河流域[2]。这些鱼是国际市场重要的食用鱼[3]。
博氏巨鯰在越南养殖主要集中在湄公河三角洲,养殖池塘深度在4-5米,采用纯投料的精养模式,8两以上上市,一年可养两造。普遍的上市规格则为0.8-1.0公斤/尾。该鱼养殖过程中病害少,甚至不需要增氧设备,流水养殖或每天换水20-30%。亩产量可达23-27吨/亩。
假冒問題
[编辑]本種淡水魚近年在台灣市場上被用来假冒為深海產的多利鱼(又称「日本的鯛」、「魴魚」、「鱈斑魚」、「鏡魚」或「國宴魚」,學名:Zeus faber,英語:John Dory Fish),也常被用来假冒为龙脷鱼,如同大比目魚常被假冒為鱈魚販售,是一種假食材。以巴沙魚假冒高價的魴魚為例,真正多利魚每公斤400元,切成每片250公克的魴魚約100元,而每片250公克的博氏巨鯰(巴沙魚)只要25元。
污染疑慮
[编辑]很多环境组织对博氏鲶鱼所处的海洋生态系统提出了质疑。海洋生态组织提出,人工养殖的博氏鲶鱼有污染生态系统以及野生物种的潜能。英国的Asda和Tesco也曾对博氏鲶鱼做测试,但是没有发现任何有毒物质积累在鱼体内的迹象。但是AQIS的测试在博氏鲶鱼的体内发现了孔雀绿(一種用於淡水魚的殺菌藥),但也没有发现其他污染物。在2011年《富比士》雜誌報導,養殖在污染的湄公河三角洲的巴沙魚,因為管理不佳,所造成的疾病傳染,已使當地野生魚類生態受到影響,故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等,下令禁止此類越南養殖魚的進口。
参考文献
[编辑]- ^ Vidthayanon, C. Pangasius bocourt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10 January 2013].
- ^ 广西水产信息网.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0).
- ^ 巴沙鱼,中国的下一条罗非鱼.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 海鮮陷阱,第408期消費者報導雜誌,201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