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奥斯卡金像奖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Academy Awards
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
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
地点美國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2002年起)
国家/地区 美国
主办单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1]
首次颁发1929年5月16日,​95年前​(1929-05-16
官方网站www.oscars.org

学院奖(英語:Academy Award),全名學院功績獎Academy Award of Merit),通稱奧斯卡金像獎金獎奥斯卡奖奧斯卡The Oscars,2013年2月20日起成為正式名稱[2]),是每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組織與頒發[3],旨在鼓励過去一年間优秀电影创作、发展獎勵活動[4],不仅是美国电影業界年度最重要活動,亦是目前最受世界矚目的電影獎之一。目前設有20多个不同奖项,囊括了各种电影类型。身為世界历史最悠久演藝獎勵活動,其在美國演藝業界地位与针对流行音乐格莱美奖、针对电视艾美奖、针对舞台劇托尼奖相当,而这些奖也都是以奧斯卡金像獎为榜样而創建的。

奧斯卡金像獎自1929年设立以来每年都在美國加州洛杉矶举行颁奖典礼。第1屆于1929年在洛杉矶好莱坞罗斯福酒店举行,奖励的是1927-1928年间的电影成就。自2002年第75届开始,好莱坞柯達剧院(今杜比劇院)成为颁奖典礼永久举行地。由於出席颁奖典礼須得到邀请,并没有向公众发行觀禮之门票,僅有提名者相關人士、其近親能進入會場参加,因此該獎本身即是一種电影界身份象征。做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电影奖,其每年颁奖典礼都会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进行電視直播

奥斯卡小金人

[编辑]

设计制作

[编辑]

米高梅电影公司的艺术总监塞德里克·吉班斯Cedric Gibbons)负责设计了这个现在世界知名的小金人:一个手持宝剑站立在电影胶片卷轴上的骑士。胶片卷轴上的5根辐条代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最初的5个分支:演员、编剧、导演、制片与技术人员。吉班斯的助手弗雷德里克·霍普设计了黑色大理石的基座。来自洛杉矶的雕塑家乔治·史丹利George Stanley)完成了石膏雕像。

目前,雕像高13.5英寸(早期为10.25英寸),重8.5磅(早期为6.75磅)。雕像起初是由青铜镀金制作,二战期间,由于资源匮乏,战后才补发镀金雕像。目前,小金人是由锡锑铜合金磨光后,镀10K金箔,再经过精磨,镀24K金箔,最后在外层涂上发光漆而制成的。

名称由来

[编辑]

奥斯卡小金人最早曾被称作“学院奖雕像”、“金奖杯”等,但奥斯卡这一名称却更为常用,而这一名称的由来,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学院的首席秘书玛格丽特·赫丽克英语Margaret Herrick女士在看见小金人后惊异的说:“这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5][6]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前院長贝蒂·戴维斯的一份自传中,声称她使用了她第一任丈夫,乐队领唱哈蒙·奥斯卡·尼尔森的名字命名了奥斯卡这个名字[7]

在这之后,学会内的人员都开始以奥斯卡来作为小金人的昵称。1934年的第六届颁奖典礼后,好莱坞的专栏作家西德尼·斯科尔斯基Sidney Skolsky)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了奥斯卡这个称谓。1939年,学会最终认可了奥斯卡这个名字,并且开始正式的使用它。比如学院奖的官方网站的域名便是“oscar.com”(现在最新的域名是"oscar.go.com")。至今,「奥斯卡」与「学院奖」兩個名稱都还在使用。

评审委员与影片提名

[编辑]

奥斯卡评审委员即学院会员资格的获得,必须先经过所在分会两名以上会员提名或学院邀请产生。学院不公布其所属会员的名单,但一般媒体对获邀请的知名导演演员均有报道。

学院对获奖影片的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是前一年1月1日到12月31日间在洛杉矶地区的影院首映,并连续放映不少于7天的影片。此外对影片长度、胶片规格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具体奖项的提名只能由相关分会的成员提出,如演员会员只能提名最佳演员的奖项。在提名后的投票时,则所有会员均可以对所有奖项投票。

投票者

[编辑]

2012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會員人數達到5783名。[8]學院會員會區分成不同領域,亦即代表電影製作之間的不同領域。演員是其中最大的一群,共有1311位,約佔全體會員的 22%。過去 73 屆的投票都是由認證公司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 )(前身為 Price Waterhouse ) 認證。[9]

所有的學院會員都必須受到學院理事會的邀請,並代表學院執行委員會的一員。學院會員可以成為被提名競爭的入圍者,或是提名其他人在該領域的貢獻。每年會固定邀請新的成員加入。學院本身並不公開學院會員名單,不過 2007 年時曾經公布新加入的會員名單。2007年時公布的資料中也表明可投票會員低於 6000 名會員。雖然會員成員不斷增加,不過嚴格的政策會使人數不會過度擴張。[10]

2012年,洛杉磯時報 的研究報導顯示,約有 88 % 的會員擁有投票資格。在經常投票的 5100 位以上的投票會員中,94% 是白人,77% 是男性,54% 超過 60 歲。14% 曾經入圍過以及 19% 獲獎過。[11]

2011年5月,學院寄送了通知給 6000 位以上的可投票會員表示將於 2013 年開始實行線上投票系統。[12]

規則

[编辑]

根據奧斯卡獎官方規則二以及三顯示,該電影必須在過去一年,從1月1日的午夜起一直到12月31日結束,至少在洛杉磯郡地區內上映七天,才有資格參與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例外)[13][14] 。舉例來說,2010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得主,危機倒數的首次上映時間為 2008 年,但是無法參加2009年的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因為這部電影一直到2009年中才在洛杉磯上映,所以只能參加2010年的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外語片必須附上英語字幕,而每一年每一個國家只能投一部作品。[15]

規則二也說明電影的長度,除了短片電影,長片電影必須至少 40 分鐘。報名電影也必須使用35毫米膠片或是70毫米膠片沖印,或是使用至少2048乘以1080畫素,24幀/秒或是48幀/秒逐行掃描的數位電影格式。[16]

製作方得在報名截止日期前依照官方的報名表上網報名;如果沒有在該年度報名,該電影還是可以在其他年度報名。報名表包括製作方的工作人員名稱以及報名獎項。之後會逐一確認報名項目並將結果通知。

在十二月下旬時,奧斯卡委員會就會將選票以及報名清單寄給 6000 位可投票會員。大多數的獎項,都是由各領域的會員投票選出該領域的相關入圍者(舉例,只有導演可以投導演獎,編劇投編劇獎,演員投演員獎等等)。而最佳影片獎則是全部的會員都可以決定入圍電影。在主要獎項中,採用可轉移單票制的形式投票,每一個會員都可以選擇五個入圍者(最佳影片則是十部電影),採優先順序形式。[17][18][19] 在部分獎項,包括外語片,紀錄片以及動畫電影獎,則是由特別組成的委員會成員投票選擇。

大部分的獎項獲獎者都是由全體成員依照簡單多數制中,從入圍者裡投票表決。[17][19] 從2009年起,最佳影片獎改採用排序複選制選出。[19][20]

電影公司會花費數百萬元美金替電影在最佳電影獎中拉票,以增進進入奧斯卡獎的機會。因此學院制定規則限制成員的公開拉票活動,並盡力消除過度的競爭行為,並防止過程不公。在學院中有相關的工作人員會建議成員可行的競選方式,並且會對違反規定的人處以罰款。[21] 舉例來說,2009年的最佳電影入圍之一的危機倒數,其中一位製作人被禁止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因為他過度拉票,不過最終「危機倒數」還是獲得最佳電影獎。

历史

[编辑]

1927年5月4日,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由与会者提议发起,并于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举行第一次授奖典礼。当时参会的人约270人[22]。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颁发给了埃米尔·杰寧斯(Emil Jannings),他获得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演员奖。

最初的颁奖典礼不像现在这样充满着驚喜感,获奖者在事前就已经得知。1940年,学院改变了这一做法,来宾将不再提前知道获奖的结果,而改在颁奖典礼会上通过打开密封的信封来知道获奖者。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奥斯卡奖从颁发的最初开始,就受到了电影业及大众的高度关注,传媒也積極参加转播。在第二届典礼上,洛杉矶电台进行了一小时的实时现场转播。从此,每年的颁奖会都有媒体进行相应报道。

前十五届,颁奖典礼都是在酒店以宴会的方式进行,但后来由于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颁奖只好改在剧院进行。并先后在中国大剧院洛杉矶神圣大礼堂梅尔罗斯街剧院(Melrose Avenue theater)、潘太及斯剧院英语Hollywood Pantages Theatre桑塔莫尼卡公民大礼堂Santa Monica Civic Auditorium)、洛杉矶音乐中心The Music Center of Los Angeles County)等处举行。由2002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柯达剧院成為奧斯卡第一個永久固定頒獎地點。

学院奖颁奖会每年都将按照事先的安排如期举行(未曾取消過),在其历史上仅有四次因为特殊的原因被推迟:第一次是在1938年,当时的洛杉矶大水灾使颁奖典礼推迟了一周举行;第二次是在1968年,当时学院奖的日程安排与著名的人权运动者马丁·路德·金的葬礼发生了冲突,故颁奖典礼延期举行;第三次是在1981年,因有人试图暗杀当时的美国总统雷根,而导致颁奖典礼推迟24小时举行。第四次是在2021年,因為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原訂於2月28日的頒獎典禮延遲到4月25日舉辦[23]

奖项

[编辑]

当前奖项

[编辑]

在奧斯卡金像獎最初的兩年間,最佳導演獎被分為兩個類別(戲劇和喜劇),最佳原創音樂獎也亦曾被分為兩個類別(戲劇和喜劇/音樂劇)。自1930年代至1960年代間,藝術指導、攝影和服裝設計也被分為兩個類別(黑白電影和彩色電影)。最佳視覺效果獎前期名为最佳特技效果奖(Special Effects),其中特技效果还分视觉类(摄影类)特效和听觉类(音效类)特效两部分。

最佳原創音樂獎是学院奖历史上变动最多的,曾按不同类型片分开颁奖(如音乐剧类和正剧/喜剧类分开,或正剧类和喜剧/音乐剧类分开),也曾按不同创作来源分开颁奖(原创配乐与改编配乐分开),还曾按曲目有无人声演唱分开颁奖(歌曲类音乐和背景配乐分开,但歌曲类又与原创歌曲奖保持区别)等等。

另外一個稱為「最佳原創音樂劇」的獎項仍然存在於演藝學院的正式規則手冊內並未取消。但由於多年來缺乏候選電影,因此自1984年起就沒有再頒發過。

奧斯卡獎得主均經由幾千名評審投票選出,其公正性已是全球同類獎項中的翹楚,但奧斯卡獎自1928年頒發迄今,學院也曾多次修正評獎規則。例如第5屆的最佳男主角獎,開票結果弗雷德里克·马奇只比华莱士·比里多一張支持票,當時規則是如此接近的差距,雙方都有資格獲獎,因此兩人並列該屆影帝。此規定後經學院修正,雙方票數必須相同時才能並列得獎人,例如1968年第41屆的最佳女主角奖,老將凯瑟琳·赫本和新人芭芭拉·史翠珊兩人支持票數相同,因此共同獲獎。[4]

特别奖项

[编辑]

历史上的奖项

[编辑]

历史上的特別奖项

[编辑]

批评

[编辑]

由于奥斯卡金像奖广受尊重,各电影公司在所谓的“奥斯卡颁奖季”花费上百万美元进行公关宣传,并雇佣了记者来推销他们的电影。这也导致人们批评奥斯卡金像奖越来越受到市场推广的影响,而不是依靠影片的品质来赢得奖项。威廉·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一位获得金像奖的导演和前典礼制片人,曾于2009年在纽约的一次会议上表达了这种批评。他把这种现象描述为“有史以来各行各业中最大规模的推销”。

拒絕受獎

[编辑]

一些获奖者曾联合抵制奥斯卡典礼,并拒绝接受所获得的奖项。第一位做抵制的人是杜德利·尼可斯(Dudley Nichols,1935年,依靠The Informer获得最佳编剧)。他抵制了第8届金像奖典礼,理由是奥斯卡与美国作家工会有冲突。喬治·史考特(George C. Scott)在第43届金像奖典礼上成为第二位拒绝接受奖项的人(1970年,他在电影巴頓將軍裡,获得最佳男主角)。Scott把颁奖典礼描述为“行尸走肉般的典礼”,并说“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第三位是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他拒绝了最佳男主角奖项(1972年,他凭借电影教父裏的角色获得最佳男主角)。他抵制的理由是,电影工业裏面存在种族歧视,并且白人在电影工业裏过于主流。在第45届金像奖典礼上,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委派萨钦·小羽毛阅读了长达15页的演说来详细描述他的批评。另外,在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得獎的神隱少女導演宮崎駿也拒絕領獎,理由是不想去在轟炸伊拉克的國家,那時美國在打伊拉克戰爭

電影不均等

[编辑]

Tim Dirks,作为AMC电影网站filmsite.org上的编辑,曾为奥斯卡写过这样一段话:

不幸的是,有价值的评论,艺术家的洞察,文化上的影响力,和许多电影中高质量的创造力,在权重相同的投票体系里,这些因素都没有得以凸显。特别是自1980年代起,一哄而起的商业大片依靠高成本的“公式化制作”和骄人的收益,成为强势的大赢家(和最佳影片奖的获得者)。但是它们并没有那些伟大电影所具有的深度,也没有以任何方式被评论家广泛认可。

典型的对于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批评是,在获奖者和提名者之中,史诗大片、传记类电影、浪漫喜剧,以及剧情夸张的家庭题材这些种类的比重过高。它们之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美国发行,并且是在颁奖典礼前的三个月中发行的。这些电影就是所谓的“奥斯卡鱼饵”。

整体来说,奥斯卡的获奖热门似乎存在某种趋势。1940年代的早期,以战争为主题的影片更容易获奖;1940年代的后期、1960年代的后期和2000年的中期,是社会问题类电影更容易获奖。音乐剧和历史题材在1960年的早期到中期更容易获奖;在1970年代的晚期和整个1980年代,家庭题材和传记电影是热门;“B级片”在1970年代早期和1990年代是热门;历史题材在1990年代的晚期和2000年代的早期是热门;由被评论家称赞的导演所制作的暴力内容独立电影2000年代的晚期是热门;而到了2010年代,历史电影重新变得热门。人们批评说奥斯卡的评审和观众渐行渐远。电影公司正在为了获奖而制作电影,而并不是为了照顾观众的喜好,也并不在乎评论家的认可。

表演类奖项也受到一些批评。人们认为有些演员并没有在影片中展示出高人一筹的表演。他们之所以获奖是因为观众的喜爱或同情,或者评委会为了挽回某些评审错误或者进行平衡而颁发了表演类奖项。同样的批评也适用于“终生成就”奖。

得獎爭議

[编辑]

2018年2月,《英國心理學期刊》刊出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奧斯卡金像奖中評審們在选择最佳演员时並非只看演技。在報告中,他們比較了自1968年起奧斯卡金像奖和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男、女主角名單,共计908位,結果美國演員入圍機率超過60%,而勝出的比率分別達69%及52%。

拉票行为

[编辑]

人们对拉票行为褒贬不一,提名和最终投票的结果均因电影公司的公关活动而有失偏颇。然而,那些赞成公关活动的人们声称拉票并不只局限于奥斯卡,比奥斯卡更具声望的诺贝尔奖也受到科学家们发起的广泛的拉票运动之影响。尽管如此,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由电影公司或参选人运作,后者则是由学界同仁发起和组织。

得獎電影抄襲爭議

[编辑]

動物方城市水底情深等電影,因抄襲訴訟使電影得獎的合理性遭到質疑,但該兩部的電影抄襲訴訟最終被駁回。

到目前为止,並沒有電影因為抄襲爭議被取消資格。

取消資格

[编辑]

有7部電影因為違反規定在正式頒獎前被撤銷資格,包含:

  • 馬戲團 (1928)
  • Hondo (1953)
  • High Society (1955)
  • 教父 (1972)
  • A Place in the World
  • Tuba Atlantic
  • Alone yet Not Alone

1部電影於頒獎後被追回獎項。

  • Young Americans,1968年

国际化

[编辑]

绝大多数最佳影片是在美国以外拍摄的,这说明了电影制作国际化水準的提高,也模糊了所谓好莱坞电影的定义。事实上,1999年的《美国丽人》是自1976年之后23年裡唯一在好莱坞完成全部拍摄的最佳影片。

英国人每年获得的奥斯卡提名比例大约是50%。曾有记者煞有介事地声称:「美国曾經帮英国赢了二战,但不应该帮他们赢得『我们的奥斯卡』。」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评价英国演员时说:「一想起英国演员我就胆战心惊。我们美国演员跟他们比起来简直就是一群懒鬼,他们个个能把莎士比亚倒背如流。」英国演员在奥斯卡表演奖项中始终表现突出,有胜过影片奖项。奥斯卡和英国演员之间其实双赢关系,奥斯卡使演员成为国际明星,演员反过来以自身的演技证明奥斯卡不愧是一个识英雄重英雄的一流电影奖。

商標

[编辑]

術語“Oscar”是AMPAS的註冊商標;然而,在意大利語言,它被用於一般指任何裁決或頒獎典禮,無論哪個領域。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允许所有会员参加奥斯卡奖表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亚太日报,2013年5月6日
  2. ^ Pond, Steve. AMPAS Drops '85th Academy Awards' - Now It's Just 'The Oscars'. The Wrap. 2013-02-19 [201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3. ^ About the Academy Award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07-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07). 
  4. ^ 4.0 4.1 謝宇程. 奧斯卡的那些「小獎項」,其實是電影產業的大關鍵. 鳴人堂. 聯合新聞網.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中文(臺灣)). 
  5. ^ "Oscar" in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June 2008 Draft Revision.
  6. ^ 陳炳聖. 《萬物簡史》. 源樺. 2007. ISBN 986828421X. 
  7. ^ Bette Davis biography.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2007-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8). 
  8. ^ Sandy Cohen. Academy Sets Oscars Contingency Plan. AOL News. 2008-01-30 [2008-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9. ^ Jackie Finlay. The men who are counting on Oscar. BBC News. 2006-03-03 [2007-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9). 
  10. ^ Academy Invites 115 to Become Memb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07-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7). 
  11. ^ Horn, John. Unmasking the Academy. The Los Angeles Times. 2012-02-19 [201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12. ^ Cieply, Michael. Electronic Voting Comes to The Oscars (Finally).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5-23 [2016-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5). 
  13. ^ Rule Two: Eligibility.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07-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14. ^ Oscars Submission FAQ. [2015-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1). 
  15. ^ The Academy and its Oscar Awards – Reminder List of Eligible Releases. [2016-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1). 
  16. ^ Academy Award Rules (PDF). [2015-03-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4-05). 
  17. ^ 17.0 17.1 Pond, Steve. Eight things every voter (and fan) should know about Oscar’s decidedly unique nomination process.. Los Angeles Times. 2006-01-07 [2007-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7). 
  18. ^ Young, John. Oscars: The wacky way the Academy counts votes, and the results of our 'If You Were an Oscar Voter' poll.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1-01-27 [2016-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6). 
  19. ^ 19.0 19.1 19.2 Preferential Voting Extended to Best Picture on Final Ballot for 2009 Osca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新闻稿). 2009-08-31 [2016-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0). 
  20. ^ VanDerWerff, Todd on. The Oscars’ messed-up voting process, explained. Vox. 2015-02-22 [2016-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21. ^ Marich, Robert. Marketing to Moviegoers: A Handbook of Strategies and Tactics 3rd.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13: 235–48. 
  22. ^ History of the Academy Award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6). 
  23. ^ Oscars 2021 ceremony postponed for two months. BBC News. 2020-06-16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英国英语).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