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餓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鬼趣
餓鬼草紙

餓鬼梵語प्रेतPreta巴利語Peta),又稱祖父鬼(梵语:Pitṛ,英語:Pitrs),义爲父辈、父系,和英文father同詞源)或,音譯薜茘多閉戾多卑帝黎等,本自於印度固有的死後信仰[1][2][3],而又為佛教所加以條理簡別,成為類似於魑魅魍魎鬼神精怪[4][5][6],常為天人(Deva,提婆)所驅使[7]。根據印度傳說,世界最初的鬼王,名閉多,是父或祖父(老祖宗),所以閉戾多是父或祖父所有的意思。後來的鬼王,名為閻魔羅王(Yamaraja,或譯琰魔、閻魔、閻羅,簡稱閻王)[8][9]

鬼──薜茘多分二類:一、住在閻魔羅王世界並由其治理的;二、散在人間的,多數待在樹林中,所以稱樹林為「鬼村」[10][8]。後者生活在人類周圍,但大部分人無法見到。絕大多數的鬼生活飢饉貧乏,無人(或無法接受)施食,貪婪多欲,永遠無法滿足,所以籠統稱之為餓鬼。此般餓鬼所居的世界稱為饿鬼道(或稱之為鬼神道、鬼道),是六道轮回中的惡趣,代表著三不善根中的貪欲[11]

雖然往往翻譯為「餓鬼」,但其實鬼道眾生不一定飢餓,其中也有富裕奢華甚至有大神通者,其福報法力甚至超過天人,如鳩槃荼(厭魅鬼)、夜叉(勇健鬼)、羅剎(速疾鬼),被佛教認為是具有大能力的鬼王[12]

佛教傳入漢土以前,漢文「饿鬼」只是指因饿而死的鬼魅,而不具有佛教那種生前造不善業而成為餓鬼的倫理性質[13]。出土《日書》中載有若鬼拿着「匴」(竹器)进入屋内,说「给我食物」,那么就是遇上「饿鬼」。[14][13]又明清時期的鬼魂觀念,可見袁枚《續子不語》。在〈鍋上有守飯童子〉記載扶鸞生問得一鬼,死於江中急流險灘。由於未作大惡,故不被拘留在冥府,但因枉死也不令托生,就在人間遊蕩。鬼說人死之後變成了鬼,了無樂趣,為寒冷所苦,要吸人之生氣(陽氣),但又不能近於人,畏罡氣所以怕大風,又受飢餓所苦,要以飯氣解飢。

概述

[编辑]

關於鬼(薜茘多),佛教經論大致依照所得飲食的豐厚程度而分類。如《順正理論》說鬼(薜茘多)可分成三大類:無財、少財、與多財。[15][12]

  1. 無財:炬口鬼、針口鬼、臭口鬼。
  2. 少財:針毛鬼、臭毛鬼、癭鬼。
  3. 多財:希祠鬼、希棄鬼、大勢鬼。

大智度論》卷30分為二種:弊鬼、餓鬼。弊鬼如天受樂,為餓鬼之主,餓鬼則不得飲食。又說有餓鬼口中出火,不得飲食(炬口鬼),又有種種餓鬼,以種種不淨之物、殘餘之物、祭祀之物為飲食。《順正理論》解釋大勢鬼為夜叉、羅剎、鳩槃荼等,所受富樂,與諸天人同,即是《大智度論》所說之弊鬼。《大智度論》卷27又分三種:餓鬼、食不淨鬼、神鬼。《正法念處經·餓鬼品》列出了36種餓鬼,則是以種種飲食或居住之處等,當作這些鬼的名號[16]

根據《俱舍論》的說法,投生鬼道,唯有胎生化生兩種[17]。《順正理論》又說無威德諸鬼,只會出現在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而有威德諸鬼(即大勢鬼),在天上也有[12]

印度民間廣受祭祀的地方神祇(如摩尼跋達羅英语Manibhadra等夜叉神、旃稚迦英语Chandi神、伊吒地婆英语Ishtadevata神之類),佛教視為鬼趣中有威德的鬼王,也有視作天趣[18][19]印度神話阿修羅,在佛教中,也有視為是鬼趣所攝,或說是天趣,或別立阿修羅趣的不同說法[20]

八部鬼神

[编辑]

四天王所領之八類鬼神,亦稱八部眾[21]。即:

  1. 乾闥婆(梵 gandharva),譯為香陰,乃不食酒肉,唯以香資陰(陰即身之意),帝釋天樂神即是。
  2. 毘舍闍(梵 piśāca),譯為噉精氣,乃食人及五穀之精氣。
  3. 鳩槃荼(梵 kumbhānda),譯為甕形,以其陰似甕故,即厭魅鬼。
  4. 薜荔多(梵 preta),譯為餓鬼,以其長劫不聞漿水之名,常為飢所逼。
  5. 諸龍眾(梵 nāga),龍有四種,即:(1)守天宮殿,持令不落,天龍者一。(2)興雲致雨,利益人間,天龍者二。(3)地龍,決江開瀆。(4)伏藏龍,守轉輪王大福人寶藏。
  6. 富單那(梵 pūtana),譯為臭餓鬼或熱病鬼,乃主熱之病鬼。
  7. 夜叉(梵 yakṣa),又稱藥叉,譯為勇健,有地行夜叉、虛空夜叉、天夜叉三種。
  8. 羅剎(梵 rākṣasa),譯為速疾鬼,又稱可畏,以其暴惡可畏故名。

此八類鬼神當中,諸龍(那伽)是傍生[22]毘舍闍是鬼趣[5],或說是傍生[22]乾闥婆是鬼趣,或說是阿修羅趣[6],其餘鬼神屬於鬼趣。有說法認為,有些夜叉天趣[23][18]

佛經故事

[编辑]

面燃鬼王傳說

[编辑]

釋迦佛的侍者阿難尊者在林間禪定時,忽見一位餓鬼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餓鬼,供養三寶。阿難於是請佛陀指示,佛祖授以《陀羅尼施食法》,後阿難依法,設「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究竟為何邂逅阿難,佛教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亦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盂蘭節普渡事項的護法神

鬼子母神傳說

[编辑]

傳說釋迦牟尼佛住世时,饿鬼「鬼子母神通很大,她为了养活許多子女,专杀害人间的婴孩為生。於是,釋迦佛施展法力,把她的鬼子女藏在佛的食缽中。鬼子母无法找到孩子,只好向佛求救。佛向她說教,要求她不要殺世間嬰孩為食,並且願意在自己的僧眾用餐之前,先布施食品給她們餓鬼。「鬼子母神」悔悟,從此護持佛門,成為佛教的重要護法神之一,還專門保護幼童。

由此典故可知,饿鬼道中的飢餓众生,不单自己难得饮食,而且每胎便有几百个小孩出生,令生活更见困苦。

佛教施食

[编辑]

佛教歷來有施食解救餓鬼的傳統,如放焰口盂蘭盆供等。

一些佛教徒亦会在每次吃饭时留下一口食物,诵咒語及作手印加持,再把它佈施给饿鬼。

與「鬼」的不同

[编辑]

佛教的餓鬼和通常所說的「」,在概念上有所差別[24]。「鬼」通常是指「死後看不見的靈體」,即幽靈、鬼魂,以人死後喪失肉體,只剩下精神性的靈魂存在。佛教傳入後,東亞地區受其影響而有轉世投胎和閻王審判之說,但鬼仍然是指投胎前的狀態,如《續子不語·鍋上有守飯童子》中,扶鸞生問到了某個枉死之鬼,其死後受閻王審判,查無大惡,所以不拘禁在地府,但又不令托生,亦無人拘管,而成為在人間遊蕩的鬼。

佛教的餓鬼則是六道(或說五道)眾生之一,擁有物質性的身軀,是前世死後而投胎者。在佛教中,死後投生不會經過閻王審判,而是隨過去所造善惡業就受報投生,投生至地獄者才會接受閻王的教誡和治罪[25]。古印度社會的通俗信仰才是以「閻王」(閻摩)作為所有人死後的審判者。在佛教中,和鬼較為接近的概念是中陰身,是有情眾生往生前的暫時狀態(不過,鬼和中陰仍有不同之處,而對於中陰的性質為何在佛教中也有多種說法,另外不是每個派別的佛教都主張死後有「中有」的過渡階段)。

「鬼」和佛教的「餓鬼」也有重疊或相涉之處,因為中元節普渡孤魂野鬼和盂蘭盆節施食餓鬼,往往被看成是同一件事[26]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Do ghosts and spirits exist in Hindu beliefs?.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When a person dies then he becomes a preta (Ghost). Generally this phase is temporary and as soon as the funeral rites are over, the preta state is over and the jiva then gets the status of Pitru (manes or forefathers). However, if the funeral rites are not duly performed or the death and actions of the person is not good then he may get stuck in the limbo or preta ph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Swami Harshananda. Preta.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Preta literally means ‘one who has gone away from here’. This word is generally used to indicate the disembodied spirit of a dead person, especially during the first ten days after death. In order to free it from that state, a handful of water mixed with sesame has to be offered to the deceased on a stone placed on kuśa grass and one large pirida is to be offered on kuśa grass everyday for ten day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增支部10集177經》:「若奴索尼婆羅門對世尊這麼說:「喬達摩先生!我們婆羅門施與布施,我們作亡者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语Śrāddha):『願這布施對親族、親屬的亡者(petā)有益!願親族、親屬的亡者們食用這布施!』喬達摩先生!是否那布施對親族、親屬的亡者有益?是否親族、親屬的亡者們食用那布施?……死後往生到餓鬼界,因為那樣,餓鬼界眾生的食物使他在那裡生存、在那裡存續,抑或從此處的朋友、同僚、親族、親屬呈獻,因為那樣,使他在那裡生存、在那裡存續,婆羅門!這是可能的情況,布施對該處生存者有益」
    彌蘭王問》:「尊者龍軍,此諸施主既給布施,奉獻與祖先,想道:『願此抵達他們。』以此因緣,是否任何人得果?」「大王,有得有不得。」「尊者,誰得誰不得?」「大王,投生地獄者不得,生天者不得,投生畜生者不得,四先亡者(peta)中,三先亡不得,即食吐物者(vantāsika),為飲渴所逼者(khuppipāsina),為渴欲所焚者(nijjhāmataṇhika)。他施活命者(paradattūpajīvina),得;被人憶念者,也得。」
  4. ^ 大毗婆沙論》:「末度塞建陀神所說復云何通如說『長者勿怖長者勿怖,我次前生名末度塞建陀,與長者常為親友,今生四大王眾天中,恒住此始縛迦門上守護人眾』耶?答:有說,彼是天趣。問:若爾,何故奪人精氣,亦斷人命,受人祠祀耶?答:彼無是事。但彼所領鬼神,有奪人精氣等事。如是說者,彼是鬼趣。問:訶利底(Hariti,鬼子母)神頌當云何通?答:彼於諦愚實不能見,而以深信故發此言。又於爾時聞說四諦起增上慢生見諦想故作是說。問:末度塞建陀所說復云何通?答:彼於趣愚,實不能辯。以自高故,說我生天。如今富人向僕隸邊自稱高貴,彼亦如是。又彼承事四大王眾天,而以自身攝同所事故作是說。諸依地住神如,鳩槃荼(kumbhāṇḍa)、藥叉(Yakṣa)、邏剎娑(Rākṣasa,羅剎)、羯吒布怛那(Kaṭapūtana,富單那)等皆鬼趣攝。」
    大智度論》:「三種鬼道。餓鬼、食不淨鬼、神鬼」
  5. ^ 5.0 5.1 三法度論》:「餓鬼者,無財、少財、多財。無財、少財、多財者,此三種是餓鬼。……多財者,棄、失、大勢。棄、失、大勢,此三種是多財。……大勢者,夜叉、羅剎、毘舍遮……此三種是大勢。彼境界如天,宿命福德故」
    《四阿鋡暮抄解》:「餓鬼,無食、少食、大食。此三,取要言之,若干種餓鬼。……大食:棄吐,殘食,大飛……彼大飛,閱叉、羅剎、厭鬼……大飛鬼,彼像如天,自然住」
  6. ^ 6.0 6.1 嘉祥吉藏《法華義疏》卷1:「揵撻婆(Gandharva)是鬼神道攝……揵撻婆屬何道攝?一云屬鬼道,一云阿修羅道也。」
  7. ^ 大毗婆沙論》:「被驅役故名鬼,恒為諸天處處驅役常馳走故。」
  8. ^ 8.0 8.1 印順. 華雨集第四冊-三 鬼與地獄.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大毗婆沙論》:「問:何故彼趣名閉戾多?答:施設論說:如今時鬼世界王名琰魔。如是劫初時,有鬼世界王名粃多。是故往彼生彼諸有情類,皆名閉戾多,即是粃多界中所有義,從是以後皆立此名。」
  10. ^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諸鬼本住琰魔王國,從此展轉散趣餘方。此贍部洲南邊直下,深過五百踰繕那量,有琰魔王都,縱廣量亦爾。」
  11. ^ 貪瞋癡三毒. [202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8). 
  12. ^ 12.0 12.1 12.2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鬼有三種:謂無、少、多財。無財,復三:謂炬、針、臭口。少財,亦有三:謂針、臭毛、癭。多財亦有三:謂希祠、棄、大勢,廣釋此九如順正理。然諸鬼中無威德者,唯三洲有,除北俱盧。若有威德,天上亦有。贍部洲西渚有五百,於中有二,唯鬼所居。渚各有城,二百五十。有威德鬼住一渚城,一渚城居無威德鬼。諸鬼多分,行竪而行。於劫初時皆同聖語,後隨處別種種乖訛。」
    《大毗婆沙論》:「四大王眾天及三十三天中,雖有大威德鬼,與諸天眾守門防邏導從給使。……時王見彼有威德鬼。首冠花鬘身著天衣。食甘美食猶如天子。乘象馬車各各遊戲。見無威德鬼。頭髮蓬亂裸形無衣。顏色枯悴以髮自覆。執持瓦器而行乞匃。」。
  13. ^ 13.0 13.1 蒲慕州. 《舊社會,新信仰》:早期佛教對鬼魂的馴服. [202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8). 
  14. ^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之《詰》:「凡鬼恒執匴以入人室,曰『氣(餼)我食』云,是是餓鬼。以屨投之,則止矣。」
  15.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31
  16. ^ 《正法念處經》中的36種鬼. 2010-07-29 [2023-09-19]. 
  17. ^ 俱舍論》卷八:「鬼趣,唯通胎、化二種。鬼胎生者,如餓鬼女白目連云︰我夜生五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亦然,雖盡而無飽。」
  18. ^ 18.0 18.1 大毗婆沙論》:「問:亦有人所承事以為天者,如筏栗達那神(Vardhana,《翻梵語》:「柭陀那神女(譯曰長也)」)、旃稚迦英语Chandi神(Caṇḍikā)、旃荼履迦神(Caṇḍālikā)、布刺拏跋達羅神(Pūrṇabhadra,富那跋陀)、摩尼跋達羅英语Manibhadra神(Manibhadra)、訶利底神(鬼子母)、末度塞建陀神(Madhuskandha,摩頭息揵大、蜜膊;或作Sīvaka yakkha,尸呵、尸婆)等,為是天趣為鬼趣耶?若是天趣,何故奪人精氣,亦斷人命,受人祠祀?以諸天觀人飲食猶如糞穢,不應貪餮以為香美故。……答:有說,彼是天趣。問:若爾何故奪人精氣,亦斷人命受人祠祀耶?答:彼無是事。但彼所領鬼神有奪人精氣等事。如是說者,彼是鬼趣。」
    《阿毘曇毘婆沙論》:「如拔陀那神女、旃陀迦神女、旃陀利迦神女、伊吒地婆英语Ishtadevata神(Iṣṭa-deva)、摩頭建陀神等」
  19. ^ 三法度論》:「兩兩欲生者,三十三、四王、地……於中三十三天者,在須彌山頂,彼行欲如人。四王者處中。地天(梵語:bhūmi devā、bhūmyā devā;巴利語:bhummā devā)者,依此地樹山間居」
    《四阿鋡暮抄解》:「俱行者,三十三、大王、地……彼三十三須彌頂,彼如人行婬。四大王遊乾陀羅上(秦言持天地也),彼亦如人。地者,此間地樹河山上居處」
  20. ^ 《大毘婆沙論》:「於彼中有阿素洛今當說。謂有餘部立阿素洛為第六趣。彼不應作是說。契經唯說有五趣故。問何故名阿素洛。答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復次素洛名同類。彼先與天相近而住。然類不同故名阿素洛。……問諸阿素洛何趣所攝。答有說是天趣攝。問若爾何故不能入正性離生。答諂曲所覆故。……以為如是諂曲心所覆故。不能入正性離生。復次不可以不能入正性離生故便謂惡趣所攝。如諸達絮及篾戾車人亦不能入正性離生。而非惡趣所攝彼亦應爾。如是說者是鬼趣攝。問若爾何故經說。帝釋語毘摩質怛羅(Vimalacitra)阿素洛王言。汝本是此處天。答帝釋應言汝本是此處鬼。而言天者以尊敬婦公故作此愛語。又令設芝聞生歡喜。問若是鬼者何以與諸天交親耶。答諸天貪美色故不為族姓。如設芝阿素洛女端政無比。是故帝釋納以為妻。亦如大樹緊捺洛王女名為奪意端政無雙。雖是傍生趣攝。而蘇迷王太子蘇達那菩薩求娉為妻此亦如是。問何以復能與天鬪戰。答亦有劣者與勝者共諍。如奴與主鬪狗與人鬪。」
    《順正理論》:「阿素洛者。與諸天眾。違諍交通。言本是天。威德殊勝。由斯等故。天趣所收。諦現觀中。無堪能故。似非人故。多諂曲故。定非天趣。是鬼趣攝。……故阿素洛。唯鬼趣收。」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阿修羅包括了幾種有情。諸論師指出,在惡趣地(apāya-bhūmi)裡的阿修羅是與餓鬼類似長期遭受折磨的有情。應區別惡趣地的阿修羅和在三十三天與諸神鬥爭的阿修羅,後者是屬於三十三天的神……墮苦處阿修羅(vinipātikāsurā):據說這些有情住在村裡或村落的附近,以村民丟棄的食物為生。在沒獲得食物時,他們也會附上人身或折磨人類」
    《瑜伽師地論》:「若天得勝便入非天宮中。為悅其女起此違諍。若非天得勝即入天宮。為求四種蘇陀味故共相戰諍。又諸非天當知天趣所攝。然由意志多懷詐幻諂誑多故,不如諸天為淨法器。由此因緣,有時經中說為別趣,實是天類。由不受行諸天法故,說為非天。」
    《大智度論》:「問曰:阿修羅即為五道所攝。是阿修羅非天非人,地獄苦多畜生形異,如是應鬼道所攝。答曰:不然。阿修羅力與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為諸天所破,或時能破諸天。如經中說,釋提桓因為阿修羅所破。四種兵眾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樂與天相似,為佛弟子。如是威力,何得餓鬼所攝?以是故應有六道。復次如阿修羅、甄陀羅乾沓婆鳩槃茶、夜叉、羅剎、浮陀(Bhūta)等大神,是天、阿修羅民眾,受樂小減諸天,威德變化隨意所作。是故人疑言,是修羅非修羅?修羅秦言大(天?,《翻梵語》:「脩羅者酒亦云天也」)也。說者言:是阿修羅非修羅。阿修羅道初得名,餘者皆同一道。問曰:經說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經流遠,法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若說六者,於佛經迴文說六。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諸義旨,應有六道。復次分別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道。若不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有二果,是事相違,若有六道於義無違。問曰:若龍王金翅鳥,力勢雖大猶為畜生道攝。阿修羅亦應餓鬼道攝。何以更作六道?答曰:是龍王金翅鳥雖復受樂,傍行形同畜生故畜生道攝。地獄餓鬼形雖似人,以其大苦故不入人道。阿修羅力勢既大,形似人天故,別立六道是為略說。」
  21. ^ 八部鬼眾. [永久失效連結]
  22. ^ 22.0 22.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如緊捺落、畢舍遮、醯盧索迦、婆路尼(Vāruṇī,婆留泥)、折羅頗勒窶羅等皆傍生趣攝。彼形雖上立而猶有傍生相。謂或有耳尖。或有戴角。或執險杖。或作諸鳥獸頭。或作傍生蹄具。是故皆是傍生趣攝。」(《阿毘曇毘婆沙論》:諸毘舍遮神。緊那羅神。醯樓索迦神。婆樓尼神。奢羅破仇羅神。盡畜生趣所攝)
    《順正理論》:「難陀跋難陀等。雖是傍生。然其威德自在。勝諸天眾。」
  23. ^ 林崇安. 夜叉是天趣或鬼趣略探 (PDF). [2017-04-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 14. 聽說人死後就變成鬼了,這是真的嗎?. MOKSHAH 解脫協會. [202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8). 
  25. ^ 釋振慈. 初探《阿含經》中閻王所代表意象 -以《中阿含》〈王相應品.第七〉〈天使經〉為主- (PDF). [2024-06-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6-28). 「閻王」非佛教所獨創的語詞,而是源於《吠陀》的印度宗教觀念……古時印度認為「閻王」對於任何人擁有裁定權的絕對性,不管造善、造惡者都要死後經由他的判定……《阿含經》中「閻王」的出現,不同當時印度其他宗教所以為,人死後須經由「閻王」審判其罪刑,並且擁有對死者的裁判權。佛教則以為:人在身壞命終時,應該為自己所做的罪業負責……這類人因為生前所造作的種種惡行,死後生到閻王境界,也就是地獄,之後被閻王使者送到閻王的住所,準備接受治罪。在《雜阿含》也提出,生地獄就是生前行十不善業之人。如依上面所列的條件,並不是每個人死後都會見到「閻王」,這與印度教以為凡是死者,不論生前行善或造惡,都要見閻王的說法,有不一致之處,至少善人在佛教認為是不必見到「閻王」的另一類人,他們已隨善業往生善處。 
  26. ^ 中元普度 撫慰亡靈. 民間習俗. [202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8). 
  27. ^ 村上健司 (编). 妖怪事典. 毎日新聞社. 2000: 97–98. ISBN 978-4-620-31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