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1號交響曲 (馬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马勒第一交响曲

D大調第1號交響曲,是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一部交响曲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884年到1888年之间,最初的版本被命名为“巨人”交响诗。该作品在1889年在布达佩斯首演,反响不佳,但现在已名列马勒最受欢迎的作品。首演時所發表的曲目,並不是交響曲,而是兩篇交響詩。原來的詳細曲目一直被沿用到1892年後,才標以簡單的標題“巨人”(或“泰坦”)。

历史

[编辑]

首演

[编辑]
  • 全世界首演:1889年11月20日,布达佩斯,由作曲家本人指挥。观众反响很差。
  • 德國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指揮):
  1. 1893年10月27日於漢堡
  2. 1894年6月3日於魏瑪
  3. 1896年3月16日於柏林
  4. 1899年3月於法蘭克福

百花

[编辑]

在最初的三场演出中,第一和第二乐章之间还有一个称为“百花”的乐章。该乐章原先是马勒为约瑟夫·舍菲尔英语Joseph Scheffel的1884年话剧《赛金根的号手》(德語:Der Trompeter von Säckingen)所作的配乐中的一曲。马勒在1894年魏玛的演出之后舍弃了这个乐章。自此该乐章一直失传,直到1966年作家唐纳德·米切尔英语Donald Mitchell (writer)发现了它。1967年,英国指挥家和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首次在马勒去世后演出了这个乐章。如今,第1号交响曲的演出基本从不包括该乐章,只是有时候会被单独演奏。1970年尤金·奧曼迪指挥费城交响乐团首次录制了带有“百花”版本的马勒第1号交响曲。该录音已绝版多年,最近RCA又开始重新发行。现在共有大约有20个录音包括该乐章。

五乐章的最初版本被作曲家本人视为一首大型交响诗。他曾经写过一段描述该作品的文章。

在1893年汉堡首演和1894年魏玛首演中,马勒给该交响曲加以标题“巨人”。该标题与让·保罗的一部小说相同,但马勒申明该交响曲和小说没有关系。“巨人”(或“泰坦”)这个标题今天仍然经常使用。

出版

[编辑]
  • 懷恩伯格,於維也納,1899年2月
  • 全球出版社,於維也納,1906年5月
  • 全球出版社(评述版),於維也納,1967年

分析

[编辑]

配器

[编辑]

该作品所需乐团较大,需近百名演奏者。但与马勒随后的一些交响曲不同,并非所有乐器在每个乐章中都要用到。例如一些木管和铜管乐器只在最后一个乐章出现。

形制

[编辑]

该作品分为四个乐章,全长约55分钟。

第一樂章

[编辑]

缓慢拖延地(Langsam, schleppend)

第二樂章

[编辑]

稳定前进地(Kräftig bewegt)

第三樂章

[编辑]

庄严准确、不拖延地(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从第三小节开始由低音提琴演奏一段民歌主题《雅克弟兄》(法語:Frère Jacques,在德語則是Bruder Martin,「馬丁弟兄」)的变体[1]。这种使用低音提琴的手法在交响作品中比较罕见。马勒将这个民歌旋律从大调改为小调,因而使其具有葬礼进行曲的特性。

馬勒嘗表示,第三樂章的音樂受到畫家雅各·卡洛(Jacques Callot)畫作《獵人的送葬行列》影響[2]

卡洛作品《獵人的送葬行列》,由莫里兹·冯·施温德再製(木雕形式,1850年)

第四樂章

[编辑]

暴风雨般冲动地(Stürmisch bewegt)

第四樂章是全曲長度最長、最為複雜的樂章,馬勒將之喻為「從地獄到天堂」(dall'Inferno al Paradiso)的過程,經過中期的渾沌後,迎來「輝煌的勝利聖詠」(Herrlicher Siegeschoral)[3],可說為第四樂章的音樂留下深刻的註腳。

评价与解读

[编辑]
  • 该交响曲中出现了马勒的连作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的一些主题,例如:
    • 第二曲《清晨時分,當我穿過草原》之片段[4]
    • 第四曲《那雙藍色明眸》[5]
  • 有证据表明,马勒还在该作品中使用了他在其流产的歌剧《巫师》(德語:Rübezahl)中的一些旋律。[來源請求]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呂彥輝 2020,第41頁.
  2. ^ 2.0 2.1 呂彥輝 2020,第40頁.
  3. ^ 呂彥輝 2020,第46頁.
  4. ^ 呂彥輝 2020,第33頁.
  5. ^ 呂彥輝 2020,第42頁.

樂譜

[编辑]
  • Mahler Symphonie Ⅰ, Revidierte Fassung. Philharmonia Partituren (No. 446).

專書論文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