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贵州民族大学

坐标26°25′21″N 106°40′09″E / 26.42250°N 106.66917°E / 26.42250; 106.6691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貴州民族學院
Google地图: 北緯 26°25′21″, 東經 106°40′09″

26°25′21″N 106°40′09″E / 26.42250°N 106.66917°E / 26.42250; 106.66917

贵州民族大学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老校名贵州民族学院
校训自强不息,全面发展
创办时间1951年5月17日 (1951-05-17)
校庆日5月17日
学校标识码4152010672
党委书记褚光荣
校长王  林
校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贵阳市
花溪校区花溪区花溪大道南段
大学城校区:花溪区党武街道思雅路
網站www.gzmu.edu.cn
位置
地图

贵州民族大学,原称贵州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1]是中国一所民族类大学。建国初期,贵州大学迁入贵州民族学院校址,贵州民族学院并入贵州大學。1977年,于龙洞堡复办。

贵州民族大学是区域一流大学之一,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

历史沿革

[编辑]

建国初期

[编辑]

1950年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同意成立,1951年5月17日,在临时校址贵阳程万中学举行开学典礼。[3]1952年,贵州省省委决定动工修建贵州民族学院校园,选址花溪朝阳村(今贵州大学北校区),学校于1953年初由普陀路迁至花溪朝阳村新校址。1959年秋,贵州大学迁入当时贵州民族学院所在校址,贵州民族学院并入贵州大学后被撤销。在建校至被撤销这段期间,学校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普通政治干部,以适应当时民主改革的需要。1974年6月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贵州民族学院。1977年,学校借用龙洞堡原省委统战部政治学校作为临时校舍,开展招生教学工作。[4]

改革开放时期

[编辑]

1980年6月,现所在花溪区董家堰校址开始修建。1981年9月学院院部从龙洞堡迁至花溪区董家堰新校址,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5月学校增列为贵州省级重点建设大学。[4]2008年3月,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2012年4月,贵州民族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5]

学校现状

[编辑]

院系设置

[编辑]

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学院、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民族医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东盟人文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预科教育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研究机构

[编辑]

贵州民族大学设立了多个研究机构,如法学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山地旅游与民族经济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喀斯特湿地生态研究中心、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6]

文化传统

[编辑]

校徽

[编辑]

校徽以学校中英文校名、学校建校年份和中间创意图案为基本构成元素。中问创意图案是运用校名中“贵民”两字声母大写“ C ”和“ W ”进行创意变形而成。“ C ”字母左边划分出瀑布的形状,象征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具象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牛角;“ G ”字母中间,象一把钥匙,喻示学校为学生开启知识宝库之门;外形的大圆象征民族大团结;“ M ”字母变形为一本翻开的书,比喻学校是知识的殿堂。

校训

[编辑]

知名校友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1. ^ 通知公告-贵州民族大学. m.gzmu.edu.cn. [2024-12-17]. 
  2. ^ 贵州民族大学. www.gzmu.edu.cn. [2024-08-01]. 
  3. ^ 历史沿革-贵州民族大学. m.gzmu.edu.cn. [2024-12-17]. 
  4. ^ 4.0 4.1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 致力培养民族人才. www.gaxq.gov.cn. [2024-12-17]. 
  5. ^ 贵州民族学院更名贵州民族大学 - 中国在线. global.chinadaily.com.cn. [2024-12-17]. 
  6. ^ 科研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m.gzmu.edu.cn.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