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牛郎织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和顺县
山东省沂源县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分类民间文学
序号523
编号项目Ⅰ-36
登录2008年6月7日(和顺县、沂源县)
2011年5月23日(长安区)
银河月,选自月冈芳年绘《月百姿》

牛郎織女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被部份人譽為中国文化中的故事爱情经典。[1][2]七夕傳統節日便是從牛郎織女的故事而來的。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3]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4]

故事摘要

[编辑]
银河月,选自月冈芳年绘《月百姿》

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很早。[5]牛郎織女之說最早記載於《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這裡的牽牛和織女是兩個星宿名稱。牽牛星即“河鼓二”,在銀河東邊。[6]織女星又稱“天孫”,在銀河西邊。兩個星宿隔著銀河遙相對望。到了漢代的《古詩十九首》第十首《迢迢牽牛星》提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時牛郎織女才開始有了人格。西汉刘安淮南子》中有“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記載,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中則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為橋。”的記載,可知當時民間已有牛郎織女度銀河相會並有鵲橋的傳說。七夕也起于汉初武帝之时,因为武帝出生于七月七日。[7]三國魏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這時兩人已成為夫婦。

汉代牛郎织女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同時遇到了董永传说,从而形成了牛郎织女传说与董永传说互相影响的現象,主要的因素是女主角都是天上的织女。晉朝干寶的《搜神記》同時收錄這兩個故事。

南朝梁殷芸《小說》提到:“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機杼。天帝怒,責另歸東西,但使一年一度相會。”[8]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然成形。

最早記載天上仙女洗澡被偷仙衣的情節,是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的《毛衣女》故事,“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這類故事被稱為“羽衣仙女”,又稱“天鵝處女”故事(Swan Maiden Tale),是世界級的故事情節。[9]董永传说吸收了《毛衣女》故事中的仙女沐浴母题,同时吸收了《田昆仑》故事中的寻母母题。晚唐五代敦煌殘卷《董永變文》提到董永的兒子董仲七歲外出尋母,有道士孫賓告訴他:“阿耨池邊澡浴來,先於樹下隱潛藏。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旁。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縱見小兒郎。”宋代張耒的《七夕歌》將牛郎織女的故事進一步整合,但劇情仍未提及偷衣娶妻之事。[10]明朝万历年间朱名世的小說《牛郎织女传》首次在故事中添加了牛郎趁织女洗澡偷衣的情节。

目前流行的牛郎織女故事是結合了“董永與織女”、“毛衣女”、“兩兄弟”等情節,並且加入鵲橋相會,七夕等民俗。如于長敏所說:“文學家從牛女兩星座聯想到一對戀人,又從天上聯想到人間。人間已有飛鳥化女洗浴說(如〈田崑崙〉),有織女下凡說(如〈董永與織女〉),有人鳥結婚生子說(如〈毛衣女〉),將這幾個傳說綜合起來,並與文學家創造的牛郎織女愛情傳說聯繫在一起,便逐漸產生了〈牛郎織女〉的傳說。”[11]

起源地

[编辑]

起源地有多种说法 [12],如山西和顺山东沂源河南南阳陕西西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將「牛郎織女傳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時的申報地區為山西和顺山东沂源陕西西安长安区[13][14]

故事內涵

[编辑]

諷刺說

[编辑]

古人對“牛郎”與“织女”早期的形象,都颇有现实讽刺意义:织女不织布、牛郎不驾车,强调牵牛与织女的徒有虚名,从而讽剌古時贵族不劳而获的行径。

西汉以后的民间传说充滿了貴賤有別的味道,织女嫁牛郎也是无奈之举,牛郎之所以能跨越门第,娶到织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窃取仙衣所致,织女婚后大多是想方设法拿回仙衣逃离人间。返回天國

迁徙说

[编辑]

有说法称牛郎织女的故事指的是炎黄大战后,炎帝部落遭到黃帝驅逐而南迁的历史故事,但也有很多其他說法。[15]

文化藝術

[编辑]

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北宋秦观所填之鹊桥仙一词更浪漫: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相关条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2. ^ 中国民间有四大爱情传说.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7). 
  3. ^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4. ^ 《说郛》卷六十引《风土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徵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5. ^ 春秋时期,古人已观察织女星。《夏小正》七月记事:“七月,秀雚苇。狸子肇肆。湟潦生苹。爽死。荓秀。汉案户。寒蝉鸣。初昏,织女正东向。时有霖雨。灌荼。斗柄悬在下,则旦。”可见牵牛星与织女星在西周就被命名了。
  6. ^ 牵牛星常将牛宿混淆。据《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天官书所谓牵牛,并非银河边的牵牛星,而是指二十八宿中的牵牛,即牛宿;河鼓,才是银河边的牵牛。有些地方把牛郎称做黄姑,按《荆楚岁时记》:“黄姑者,河鼓也。牵牛谓之河鼓。后人讹其声为黄姑。”
  7. ^ 《汉武内传》中有:“西王母七夕降武帝阙庭。东方朔于朱雀窗中窥之,时王母以桃七枚献帝,帝欲留核种之……”。
  8. ^ 明代馮應京《月令廣義·七月令》引殷芸《小說》。1926年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注明引自《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这段文字不见于《荆楚岁时记》。
  9. ^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初版,頁 379
  10. ^ 赵令畤《侯鲭录》卷三:“張文潛作《七夕歌》,為東坡所稱。詞云:‘人間一葉梧桐飄,蓐收行秋回斗杓。神官召集役靈鵲,直渡天河橫作橋。河東美人天帝子,機杼年年勞玉指。織成雲霧紫綃衣,辛苦無歡容不理。帝憐獨居無與娛,河西嫁與牽牛夫。自從嫁後廢織紝,綠鬢雲鬟朝暮梳。貪歡不歸天帝怒,謫歸卻踏來時路。但令一歲一相逢,七月七夕河邊渡。別多會少知奈何,卻悔從前恩愛多。匆匆離恨說不盡,燭龍已駕隨羲和。河邊靈官曉催發,令嚴不管輕離別。空將淚作雨滂沱,淚痕有盡愁無歇。寄言織女君休歎,天地無窮會相見。猶勝姮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廣寒殿。’”
  11. ^ 于長敏〈日本牛郎織女傳說與中國原型的比較〉,《民間文學論壇》1998年第2期,頁19。
  12. ^ 牛郎织女故里在哪里 南阳西安争七夕起源地.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8). 
  13.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2018-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中文(简体)). 
  14.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15. ^ 七夕:炎黄二族通婚的故事. 四川成都《文史杂志》2003年4期发表. 2002-08-02 [200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 Mao, Xian. Cowherd and Weaver and other most popular love legends in China. eBook: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 201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