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壞信
外观
(重定向自淨信)
四不壞信(巴利語:catudhammapariyāyaṃ),亦作四不壞淨,四證淨,另作法鏡、四須陀洹支、入流者成就四法、四預流支,佛教之術語,「不壞」就是不退失或不退步的意思。即對「佛、法、僧(四雙八輩之聖者僧)、戒」四種堅固的信心。是證入聖者之流(即初果須陀洹)的四個判斷條件[1]。大乘佛教認為, 在歷緣對境時,能時時憶念「1覺悟而不迷惑、2正而不邪、3乾淨而不染、4戒而不犯戒」4種清明無晦的自性。
法鏡的四條法則:
- 於佛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佛不壞淨。
- 於法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法不壞淨。
- 於僧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僧不壞淨。
- 於戒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聖戒。
釋名
[编辑]「不壞信」另譯為「證淨、不壞淨」,「不壞」就是不退失的意思,即「十分確信;堅固的信心」,因此亦作四不壞淨。
巴利語"catudhammapariyāyaṃ"是個複合詞組,"catu"是「四」,"dhamma"是「法」,"pariyāyaṃ"就是「準則」的意思。由於佛經[2]上,佛陀不是說「我現在要宣說『四不壞信』」,而是說「有這些法則,一個人可宣稱入流」,故經文是用"dhammapariyāyaṃ",由於有四段,因此後世說法者會有「四不壞信」的說法。因此佛經[2]裡不會找到"catudhammapariyāyaṃ"這個詞。
註釋
[编辑]參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漢譯阿含經辭典》,莊春江編(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