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沙马拉达隧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沙木拉达隧道
沙木拉达隧道
1970年7月1日通车时的沙木拉达隧道
概览
地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
状况使用中
铁路线成昆铁路
起点乐武展线红峰站
终点韩都路展线沙马拉达站
运营数据
贯通于1966年
启用于1970年7月1日
業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运营单位成都铁路局
技术数据
轨道长度6.379公里
軌道數目单线铁路
轨距准轨(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

沙木拉达隧道或称沙马拉达隧道沙木拉打隧道彝文:ꎭꂵꇁꄿ)、东方红隧道[1],是成昆铁路上的一座隧道,全长6.379千米,是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1966年贯通。

位置选定

[编辑]

成昆铁路穿越大相岭小相岭段共有十多个方案,其中沿大渡河牛日河穿越沙木拉达分水岭,再沿孙水河泸沽西昌的方案被最终确定。[2]

线路经过的大小相岭各垭口标高均在2500米以上,其中虽然沙木拉达垭口较低,但高度落差依然非常大,约1600米。在该路段研究中,设计了小相岭垭口约11公里隧道和沙木拉达隧道的4.8、6.2和8.38公里三种不同方案。这其中4.8公里方案,因隧道位置最高,引线最长,工程费最大,最不经济而放弃。而小相岭和沙木拉达8.38公里方案,引线最短、工程量最小,但隧道过长,受当时建设水平和当地地质情况限制,不具备修筑超长隧道的条件和能力,故选择6.2公里方案,并经过详细设计后,最终以6.235公里方案交付施工。[3]

1963年停工后,又按隧道分修的原则,研究了四个方案:小相岭,阳糯雪山垭口,瓦吉木垭口和沙木拉达垭口。其中前三个方案隧道分别长19.5公里,25.7公里和14.5公里。其中阳糯雪山和小相岭方案在施工量,展线系数,线路长等方面相似,但前者隧道距离过长。而瓦吉木垭口方案虽不如阳糯雪山方案,但优于沙木拉达方案。在1964年复工时,受施工水平限制,且停工时已成洞约2400米,故依旧采用沙木拉达方案,重新设计后距离更改为6.379公里。不过在建设时考虑到线路的长期发展,在乃托站预留了小相岭方案的接线条件。[3]

施工

[编辑]

沙木拉达隧道昆明端采用蘑菇形开挖法,通过锚杆支护自下向上挖,再使用棚架出渣,可以在简化工序的同时,按需加开漏渣口,以加快施工进度。即使遭遇地质变化,也易于改变开挖方法。昆明端原先采用的上下导坑开挖法,月成洞仅有101.01米。采用蘑菇形开挖法后,1966年3月月成洞达到了302.1米。[4]

隧道建设时也采用了辅助坑道施工,采用平行导坑开挖横通道48个,其中九个为反向。平导最大间距346.2米,最小60米,平均130.9米。平导中成都端16个,4个反向,平均间距163.6米,昆明端32个,5个反向,平均间距117.1米。[5][6]

施工通风使用巷道式,昆明端配有2台主扇和9台局扇。施工初期曾因接头漏风发生过有害气体中毒事故。[7]

地质灾害

[编辑]

沙木拉达是牛日河和孙水河的分水岭,所以地表沟谷发达,密度达到5.2公里/平方公里。而隧洞本身就要穿过四组主要断层和四组裂隙带,又分为4个水文地质层。建设过程中,隧道有9处涌水地段,共257米,成都端日最大涌水量7550吨,昆明端最大为12000吨。[8]

成都端涌水段主要地质原因为牛日河的源流拉普-米沟在K436+046.77处跨越隧道,即使是枯水季节,流量也能达到每秒80升左右。米市向斜核部和F4断层分别以35°和52°与隧道交叉。成都端共有4个涌水段,其中K434+028.77至K434+128.77和米市向斜核部斜交,这100米日涌水80余吨。而K435+554.77至435+567.77段因通过北西西向张密集带导致出现两段裂面开张并 涌水的路段,由于处理不及时,此处涌水导致沙木拉达施工暂停了16天,两处日涌水超过2600吨。在隧道通过F4断层的裂缝密集带时,其地表又是拉普-米沟,故产生了71米的涌水段,日涌水量最大达到3688吨,除了下导仅停工16天外,其余工程皆不得不暂停施工长达四个月。另外成都端的平导也出现过涌水段,日涌水1000吨左右。[9]

在昆明端,次一级背斜尔西特泻沟在K438+898.77处通过隧道洞顶,F21断层性质更是复杂,此段破碎带富水性强,以78°斜穿洞身。昆明端的4处涌水段主要有两处尤为严重。其中一处位于K438+812至K438+824,该段不仅地表为益日里提河,位于与尔西特泻沟的轴部,且又正面穿过F21,在抽换下导支撑时,导致了上导坍塌,日涌水近3000吨。另一处K438+791至K438+810段,日涌水量2700吨-9600吨,最高峰时达到了每日12000吨。[9]

为了清除上述涌水灾害,成都端设置了四条排水管路共10台抽水机,抽水机的总装机容量为371千瓦;同时还挖掘了顺坡的导水沟,通过落差将涌水排出洞外。[10]

脚注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成昆铁路技术总结委员会著. 《成昆铁路》(第二册 线路、工程地质及路基). 北京: 人民铁道出版社. 1979-12. 
  2. 成昆铁路技术总结委员会著. 《成昆铁路》(第三册 隧道). 北京: 人民铁道出版社. 19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