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族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族群 (人類社會)

族群(英語:Ethnicity,或ethnic group),又譯民族民族性民族集團,是指因拥有相同的祖先、血缘、外貌、歷史文化、习俗、语言地域宗教、生活习惯或国家体验等而形成的群体。为区分我族及他者的分类方式之一。这些区別我者和他者的族群性被称为种族划分,其特质可能包括「客观」及「主观」(如认知和感情的成分)。[1][2]

字源

[编辑]

族群,這個名詞譯自英语Ethnic,源自於古希腊语ἔθνος(ethnos)的形容詞形態ἐθνικός(ethnikos),字面意思為家庭的,或人群的,指具有共同起源祖先、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人群。這個單字成為拉丁语ethnicus,在中世紀時成為中古英文的單字。在中世紀時,它對應到英语folk,在中世紀晚期,它對應到英语people。族群(ethnos)在19世紀的含义是欧洲人用來指代国內的少數族群乃至非歐洲的移民、種族,1900年后的含义轉變到以文化特徵区分,而最新的看法则认为族群是社会过程后的產生的结果。因此,族群可能因歷史及时空环境,基于歷史文化语言地域宗教、血缘祖先认同、行为、生物/外貌特征而形成「一群」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3][4]

據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學者郝時遠考據,族群的古漢語“民族”有可能在近代傳入日本,然而現代意義的賦予主要是在日譯西書(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對應了「Ethnic group(族群)」和「Nation(国族)」等名詞。

涵義

[编辑]

族群可以指民族或種族,也可以指具有相同語言、行为取向、地缘、祖籍、文化背景或宗教信仰的群体,[5]属于文化人类学或社会学概念。

形成

[编辑]

群族並不是客觀事物,而是由人界定和劃分的,有很大的伸縮性。族群身份有時是自我界定的,為了謀求群體團結、抵抗歧視、爭取政治經濟權益、自我標榜炫耀等等;族群身份有時則是外在決定或「被劃分」的。[6]

类型

[编辑]
国籍层面 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德國人英國人美国人韓國人泰國人俄羅斯人
国族层面 中华民族朝鮮民族日本民族馬來西亞民族蘇聯民族俄羅斯民族
族群层面 中国朝鲜族中國俄羅斯族琉球族苗族爪哇族蒙古族漢族德意志族猶太族
次民族层面 亞族群、部族氏族宗族烏珠穆沁人嘉絨人
宗教层面 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穆斯林、信仰德鲁兹派的群体

参见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绫部恒雄 洪时荣 《民族译丛》 1988年05期 Ethnicity的主观和客观要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熊子维,台湾族群別社会地位之变迁-主客观指標的分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p.456 "The ideas of ethnicity and ethnic group have a long history, often related to "othernes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beyond, the idea of what constitutes an ethnic group has changed, once associated with minority status and later with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ethnicity is most recently viewed as the outcome of a social process" Richard T. Schaefer. Encyclopedia of race, ethnicity, and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s. 2008 [11 December 2012]. ISBN 978-1-4129-269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2). 
  4. ^ 叶江《古希腊语词汇“εθνοζ”(ethnos)在古希腊文献中之内涵考辨》
  5. ^ Emily Honig著,盧明華譯:《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頁7。
  6. ^ Emily Honig:《蘇北人在上海》,頁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