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區位
外观
(重定向自原料區位)
工業區位是指工廠設立的位置,用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因素。由德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於著作《工業區位論》中提出。
原料區位
[编辑]原料區位。原料具時效性、體積及重量過大或容易腐壞,工廠設置於原料產地附近以降低耗損和運輸成本。例如:糖廠、魚罐頭廠、水泥廠、水產品加工廠等。
動力區位
[编辑]動力區位。生產過程中需消耗大量電力、煤炭、石化原料等工廠,設立於動力供應價格較低廉之處。例如:煉鋁廠和發電廠等。
勞工區位
[编辑]勞工區位。生產需要大量技術型勞工的工廠,設立於勞工價格較低廉之處或技術性勞工密集的地點,一般取決於勞動者價格、數量、素質等。如中國、東南亞。例如:紡織業、高科技工業等。
市場區位
[编辑]市場區位。產品具有時效性,不可長時間存放或易壞,工廠設立於鄰近市場,或能快速運送至銷售地之處。例如:麵包坊、玻璃工廠、報紙等。
交通區位
[编辑]交通區位。原料的輸入及產品的輸出體積過大,運費過高,不利快速輸送至遙遠的銷售地,工廠設立於鄰近港口、貨運火車站附近。通常以海運為主,如高雄港。例如:煉鋼廠、石化工業等。
政策區位
[编辑]政策區位。政府利用關稅或產業的協助,吸引資方於劃定區域內設廠。例如: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等。